赵小芳
摘 要:初中化学是基础知识,是化学的入门课。化学教师应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课堂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教学情境;拓展实验;生活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每年的化学第一课中,笔者都会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会有氨臭味,总会有几个学生捂着鼻子说化学有毒,当使用到酒精灯时,前排的学生会自然地向后缩,觉得化学实验很危险,会爆炸。我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爆炸的地方总有化学的身影,再加上某些媒体夸大化学的负面宣传,从而让一部分人恨化学。曾经遇到过一节氢氧化钠性质的公开教学课,授课老师用被腐蚀的鸡爪图片做新课的导入,学生看完后一脸的惊恐,立即对氢氧化钠这个物质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很难进入后续的课堂探究实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了,这明显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在给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授课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化学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有一部分是来自教师的直接传授,而大部分是来自以往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物品和这些物品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将这些生活内容应用到化学学习中来,巧妙地创设情境。其中一些常见物品可以让学生带到教室,意在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也可以教师自己带,当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物品时一下子会激起求知欲望,自主地进入到课堂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新课学习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带来雪碧,观察并振荡雪碧,然后打开尝一尝,学生喝下雪碧会打嗝;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燃着的火柴会熄灭。继而想继续了解这熟悉又不算熟悉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于是师生共同踏上一段美妙的探究之旅。中考复习阶段,学生每天沉浸在痛苦刷题的状态中,枯燥乏味,在复习酸碱盐时老师带来了几包海苔、旺旺雪饼、一些即热盒饭,当学生遇到这些熟悉的食品兴奋不已,从上课的一开始,课堂气氛就是轻松的、活跃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知道,水会使食物发霉,先让学生回忆哪些物质能吸水,我们的食物为什么要保持干燥?食品里小包装有何用处?通过常识学生知道是干燥剂。哪些能做食品干燥剂呢?这些身边的物品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瞬间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要想让这份新鲜和好奇变得更加长久,就必须要对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思考。当老师展示完干燥剂之后,学生不禁在想,这些干燥剂到底是什么成分呢?怎样来检验?很自然地便过渡到探究环节,猜想固体的成分,阅读包装说明并打开包装,取出里面固体观察颜色,黑色的可能是铁粉,白色的可能是氯化钙或氧化钙,设计实验并实施,得出结论。直接从生活中选材,再辅以一些化学试剂,完成了酸碱盐的复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出谋划策,小组间进行方法大比拼,在用稀盐酸检验铁粉时,发现溶液的颜色跟我们预测的有出入,溶液的颜色带一点黄色,平时学习不认真的甲同学积极地思考,作出猜想:铁粉可能在食品里放置了一段时间,变成了氧化铁,为他们的小组加了分,虽然接下来如何来验证没有讲出,同组的同学和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我将一盒即热盒饭奖给了这位学生。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将各个不同的思想火花进行碰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与发展,将理论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知识相转化,很快完成了酸碱盐的复习。
四、拓展实验生活化
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老师在课后往往会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而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课堂上的实验还意犹未尽,课后必定也是想亲自动手试试。如,在课上学完干燥剂之后,学生會从家里找来月饼干燥剂,里面含有铁粉,学生又想到了之前学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于是将铁粉洒在燃着的煤气灶的上方,火星四射,场面壮观。又如,学生在网上搜索时,意外发现松花蛋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生石灰,松花蛋为什么是熟的呢?而松花蛋表面变得坚硬又是为什么?吃松花蛋为什么要蘸点醋?随着一个个谜团的解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总之,化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活力的,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老师就要开动脑筋,同时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挖掘跟化学有关的生活内容,或将集体探究引入课堂或将课后作为兴趣实验,真正做到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陈丽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