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名画

2018-02-19 03:56殷晓岚
出版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抽象画名画交融

殷晓岚

林凤生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2018年8月

定价:68.00元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曾有句名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也将科学与艺术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些真知灼见充分指出了科学与艺术水乳交融的一面,它们在人类探索的道路上各自出发,最后却殊途同归。

纵览古今科技名人,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皆有不低的艺术造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近年来,科学与艺术交融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以“科学”之眼来看世界名画,借助名画来谈科学与艺术之关系,却鲜有人能涉猎,因为这对作者的科学素养和美学修养均有着极高的要求。

上海大学教授、《自然杂志》编审林凤生先生就属于国内并不多见的能驾驭这一话题的学者。他多年来关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绘画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作品曾获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奖佳作奖。这些文章虽然涉及众多学科,但是写得通俗易懂,有多篇文章还被《读者》、《青年文摘》等读物转载。

林教授从自己十余年来创作的百余篇文章中,精选了二十多篇最具代表性的长文,结集而成《名画在左·科学在右》一书。这些文章围绕100佘幅经典世界名画展开,聚焦于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视角独特,蕴含广泛,既有美术欣赏者的艺术评析,更有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理性思索。例如,对于一般人很难理解的抽象画,林教授不但描述了抽象画的缘起和透纳、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先驱者的探索,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家对抽象画的研究,比如脑科学家休伯尔和维泽尔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极简化绘画语言的重要生理基础——走向选择性细胞,这是脑科学研究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大脑视觉区的功能与极简绘画艺术功能非常类似,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可见世界中筛选出不变的本质。科学家还发现,一幅非常抽象的画能够让观众完全超脱于周围的现实世界,不与其他具体的人(物)发生联想和移情,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意境之中,从而让思绪自由地翱翔,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享受。

又如,在谈到名画与疾病的关系时,林教授指出,画家本人倘若患有某种疾病,不但可以从他们的画中看出疾病的端倪,还可以通过研究其患病前后画作风格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获得对疾病的认识。例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德·库宁,虽然患阿尔茨海默病20多年还一直在搞创作,从他的风格的改变里,可以明顯看出其病情的变化,这为大脑功能的研究开启了一扇窗。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许多人认为中国画不讲科学性的观点,林教授还发掘、整理了中国绘画的科学特点,认为中国画虽然没有用到西方的科学知识(如透视学、色彩学和解剖学等),但许多独创的绘画技法却与现代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原理不谋而合。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其他读物中鲜少得见,值得用心品读。

诚如著名科学史家刘钝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愿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追随作者,从古今中外绘画中体验人类文明的演进,进而更好地认识我们涉身其中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作为一部跨学科的著作,它不但在内容上完美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在形式上也制作得相当精美,收录了近180幅世界名画。相信无论读者的文化背景是科学、人文,还是艺术,都可以从作者对绘画的解读和分析中受到启发,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名画,而且还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科学与艺术彼此成就、共同发展的关系。

猜你喜欢
抽象画名画交融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真美
完美抽象画
与名画撞脸
An Abstract Drawing一幅抽象画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有关中学美术抽象画教学的相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