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拥有辉煌过去的北京文学要如何回应这个崭新的时代?
金秋十月,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也是文学爱好者一年一度的盛会。这个十月,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如期而至,以多场精彩报告和近百场各色活动点燃了京城读者的文学热情。2018年不仅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北京标志性文学刊物《十月》问世的第40个年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几代作家、出版人共聚一堂,在为中国新文学庆生的同时,也回望并讨论了文学出版的过去和未来,为文学在新时期所扮演的新角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一场北京文学的庆典
“北京十月文学月”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市网信办、市文联共同主办,以文学界、出版界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市性文学主题活动。自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活动,现已形成一个集出版成果展示、文化活动、全民阅读、交流服务等于一体的文学活动品牌,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切实提升了城市的文学亮度和文化温度。
作为“北京十月文学月”主要承办方之一,北京出版集团连续三年策划主办了一系列具有专业水准和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并成功塑造了“十月文学院”这一北京文学新地标。在“北京十月文学月”的启动典礼上,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在致辞中谈到,十月文学院作为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的主平台,每年通过举办多项丰富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增强了社会对作家和文学的关注、了解和认知,推动了作家创作出更多具有北京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精品佳作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和共鸣,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精神氛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曲仲还表示,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将围绕“文学与时代同行”主题,汇聚北京与全国优质文学资源,呈现六大板块、整合近百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北京出版集团以“十月”文学品牌为核心,精心打造20场核心活动及重点活动,生动呈现北京文学改革开放40年以来辉煌成果,丰富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近代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镇,首都的作者和出版人一向对时代的脉搏最为敏感,这也让五四以来的多次文学变革均以这座城市作为策源地。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李敬泽表示,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摇篮,是新文学的发源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来,北京的文学、北京的作家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中国文学创造的风向、方向和风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的文学、北京的作家们对中国文学发展负有着重大的时代责任。”他期待北京文学、北京作家在新时代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果,为中国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还欣喜地看到,经历了短短的三年,“北京十月文学月”已经成为在读者中和作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十月已经成为北京文学的节日,读者的节日,作家的节日,期待‘十月文学月一届一届办下去。”李敬泽说。
如今“北京十月文学月”已接近尾声,在这一个月中,主办方带来了以“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成就,为北京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言献策;国际文学期刊高峰论坛、十月翻译版权交流计划、“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外国翻译家驻留计划等多项交流活动促进国际文学创作和出版合作;名家讲堂、网络诗会、主题阅读、惠民展销、社区书展、作家读者面对面、文学普及惠民活动形式多样,为文学走向读者搭建桥梁;叶广芩、刘绍棠、石一枫“京味作品”研讨活动,探讨京味小说地域特色和时代意义,光大京味文学的艺术魅力;《十月少年文学》“戏剧嘉年华”、“朗诵音乐会”,为少年儿童提供精彩难忘的审美体验;网络文学论坛、主题征文、作家现场直播、网络文学作家访谈见面会,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一本应国运而生的杂志
在文学圈满目疮痍,一派萧瑟的1978年,整个民族在精神废墟中艰难跋涉之际,北京市崇文區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悄然面世。
2018年是《十月》问世的第40个年头。在10月8日下午,“《十月》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举行。王蒙、李敬泽、李存葆、谢冕、舒婷等数十位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十月》40岁的生日。
“《十月》应国运而生,恪守天职,精心办刊,汇聚名家,不薄新人。为时代和人民立言,无论四季,总有丰美收获。”这是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铁凝为《十月》杂志创刊40周年专门题写的贺词。在40年前,一鸣惊人的《十月》无疑是一个强烈的时代信号。茅盾、臧克家、杨沫等文坛大家以文学宣示,刘心武的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和“学习与借鉴”栏目中久违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无不昭示着中国当代文学划时代的告别与开启。可以说,《十月》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华丽登场,可谓开风气之先。
在此之后,占得先机的《十月》迅速攀上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制高点。《小镇上的将军》《蝴蝶》《相见时难》《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北方的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绿化树》《腊月·正月》《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天堂蒜薹之歌》《雪城》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相继推出,不断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潮。
曾任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十月》主编的曲仲在座谈会上谈到,从1978年创刊时的“以书代刊”,到1980年正式以邮局发行的双月刊出版,再到2004年改为月刊出版《十月》和《十月-长篇小说》两个序列。《十月》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涅槃,发表的许多优秀作品至今还为人所称道、回忆并珍惜。《十月》的荣誉和成绩凝结着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同时凝结着几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和众多编辑发行人员的艰辛努力。
一座城市和它独有的文学
没有人能否认,如今社会正在变得愈发浮躁,文学似乎正在远离居民的日常生活。那么作为文学之都,北京过往的经验是否能帮助我们找回文学的初心?今天的北京作家、出版人又打算以何种方式唤回读者对文学的关注?
10月12日上午,在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主题论坛活动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北京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代文学重镇。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先后涌现出了王蒙、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张洁、霍达、凌力、张承志、陈建功、史铁生、刘恒、曹文轩、叶广芩、宁肯、徐则臣、石一枫等一大批文坛著名作家。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写进了不同版本的文学史,更有力地昭示后来者的文学方向:他们既是中国文学的收成力量,又是中国文学的巨大的变革力量。正因为有了他们,当下北京的文艺创作才如此地纷繁和丰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充分肯定了北京文学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它对社会和现实的敏锐反应和宽广视野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引领上的突出作用。谈到文学的未来,阎晶明表示中国文学“亟待出现大作品”——可以全景式展现一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书写一个时代人们的情感、观念变迁的大作品。在他看来,大作品并不是题材越大越好,“关键是小中能不能见大,大中能不能保持鲜活。源于生活本身就很难做到,高于生活更难做好。如何实现,如何突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做出精彩回答”。
来自北京的作家就以他们的实践回应着时代的变迁。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改革开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北京文学的创作成就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北京作家牢牢把握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将时代特色与北京元素结合,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新时代,北京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写作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负时代,创作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70后作家徐则臣坚信,新时代对作家来说是个好契机。他表示写作“既要立足于既有北京的写作和观察,又要放眼到大的时代、大的背景下来看”“在今天整个中国范围乃至全球化的范围内,我们如何看待北京,如何来书写北京,书写人跟北京的关系,以及北京跟这个国家、跟这个时代、跟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将会是值得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