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菁 张靖
摘 要:2017年3月15日,赣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区块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上线我国银行业内首单区块链票链业务,实证了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步入实质性应用阶段。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准确定位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二是区块链技术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塑,结合地方金融法人机构的发展实况,分析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运用前景。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城市商业银行;区块链票链平台;信贷管理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顺应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特殊群体,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目前也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领先者——外资银行、替代者——国有股份制银行、潜在威胁者——其他挂牌金融机构等多方竞争对手的威胁。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单一区域经营风险、资本来源狭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业务结构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城市商业银行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部分城市商业转变经营模式,引入有实力更强的战略投资者,强强联合,进行股份制改革,走规模扩张的道路,如已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均通过跨区域机构扩张,发展成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部分银行则集中力量,借助地方政策支持,以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为重点服务对象,形成独特性、差异化的特色银行,如建设社区银行,或成立附属机构发展中间业务。本文以首个与深圳区块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区块链金服)合作,联合建立票链全国监控运营管理中心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赣州银行为实例分析,准确定位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深度分析区块链技术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塑。
一、準确定位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
1.短期目标市场——建立区块链票链平台
资本约束和政策约束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票据融资平台主要以小额票据、短期票据、中小承兑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为初期目标市场。
从供给端来看,这类票据在我国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基数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小类银票约占银票签发市场的10%-15%,以2016年22.4万亿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为基础,可估算该目标市场的可见规模约为3万亿。2017年更是票据市场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各类流动性管理新规、资管新规频出的新监管态势,仍然抵挡不了票据业务自带的盈利性和消规模属性的诱惑。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是城市商业银行都没有消减票据业务规模,仅仅针对期限错配、高成本、合规风险等重点问题进行了产品调整和创新。而在与大型商业银行竞争中,城市商业银行对盈利模式创新要求更加迫切。2018年区块链技术在票据市场步入规模性、实质性应用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区块链票链平台,和现行金融系统整合,建立一个票链平台内所有票据交易共享的不可变总账本,初步解决大部分错配的问题。
从需求端来看,持有中、短、小银票的中小企业在现有银行体系几乎可以被定义为弱势群体。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信用状况不同的签发人所签发的票据,贴现差价将进一步加大。然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潜伏的不良贷款问题在货币政策、市场整体信用环境双重压力下骤然暴露,导致银行自身放贷意愿下降。信用状况不如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获贷数额骤减,转而进一步加大对票据业务的需求。以赣州银行授信客户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以研发、生产和销售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主的高新科技公司,自获得市政府引导资金重点帮扶后,与地方性法人机构——赣州银行的业务联系越来越密切。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影响,该公司拓展业务过程中具有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般企业支付结算的共性,即收付款以票据为主,且100亿以下的纸质票据占比明显大于电子票据。自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来,电子票据的风险防控压力明显下降,参与交易的公司大都愿意接受电子票据,但又不能拒绝安全系数更低纸质票据。赣州银行与区块链金服合作成功建立区块链票链平台,采用新模式“平台申请贴现、银行柜台验票、票据信息储存、资管凭票贴现”。持有中、短、小纸质银票的企业可以申请加入票链平台办理贴现业务,经赣州银行人工、系统双重验票成功后,再由系统内的信誉评级较高的资管公司为企业提供款项。基于区块链票链平台分布式记账方式,清晰透明展现票据流转全过程。
2.长期目标市场——区块链技术加强银行信贷管理
2018年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的一份文件显示,“区块链技术应该作为促进中国二级贷款市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打开在银行领域的又一实践性应用场景得到中央政策的有力支持。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信贷管理领域的应用,探究如何改善、解决“贷前调查片面失真、贷中审查浅显失效、贷后管理粗放失守”等问题。
在银行信贷业务贷前调查阶段,银行利用区块链的共享机制特性使得所有参与者都可平等获得数据信息,这样便能有效克服如客户伪造征信问题等此类贷前调查失真问题。银行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有效甄别客户质量,揭露不良记录客户的伪装,将资源投放于真正的优质客户。
在银行信贷业务贷中审查阶段,区块链技术可将银行信贷服务对象的交易流程以数字化形式体现在区块链网络系统中,以实现全网节点信息资源共享。在贷前利用区块链技术录入的融资客户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及时监督更新交易数据,可减少银行进行现场核实的频率,提升审查效率。同时,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监测节点企业的交易行为,通过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生产经营状况变化,从数据中及时反馈市场行业变化,从而适时调整银行信贷政策。
在银行信贷业务贷后管理阶段,除却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和日常规范维护外,借助区块链数据记录的不可逆性及不可篡改性,银行可对贷款相关资料的合规性及时做出有效监督及核查,以应对突发问题。例如,通过区块链节点企业高透明的交易流转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贷款实际用途是否合规;或可通过节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可溯源交易数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或利用区块链技术监测企业的资金筹集情况,对企业的异常行为作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贷款损失。
二、区块链技术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塑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相较股份制银行均较差。区块链技术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隐蔽性,其在银行的实质性应用将使传统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披上科技的外衣,导致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防控再一次重塑。
1.技术风险
区块链技术从产生到实质性应用历时不到短短8年时间,普通民众甚至还无法清晰定义区块链这一热门名词,研究该技术的专业人士更是少而又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势必颠覆传统的金融IT技术架构和网络架构,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反复实验才可用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区块链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区块链软件层、智能合约层、应用接口层以及用户接入层等的设置。区块链技术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一节点企业的每一步交易,因此对计算机硬件设置抗压能力要求极高,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最好选择有实力的技术支持方合作。区块链网络架构,是去中心的多节点架构,按参与组织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各区域之间通过VPN线路连接,最终可实现所有点对点对接。银行要有效防范区块链技術风险,必须要从技术硬件设施和技术人才两手进行储备,打造核心竞争力。
2.信用风险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于信用风险防范有利也有弊,优势具体表现在区块链技术共识机制的去中心化特性更能灵活应对网络攻击,黑客的一次成功攻击必须篡改区块链中51%以上的节点数据,区块链中的节点越多数据越难篡改。缺点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市场把控能力相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而言较弱,故而形成的银行联盟较小,需慎重设立节点银行白名单制。如在区块链票链业务中制定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人白名单制度,初步圈定可信任节点银行。如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信贷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其普遍具有规模小、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营状态相对不稳定的特点,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方式可清晰跟踪企业的每一交易,实现有效监督。
3.操作风险
银行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上应注重从内部管理流程优化入手,再拓展至具体的业务领域,建立合规、详细的操作流程,明确各方职责。例如,在区块链票链业务中,节点银行必须进行基础的业务操作:验票、保管、电票系统操作、托收、依照协议划转票据款项,所有验票流程必须仍然遵循原帖先办理验票操作要求,业务信息方录入通过客户和银行双重操作;平台技术支持方则需要建立互联网票源入口,以及平台业务流程设计及IT系统开发,对数据进行定期维护分析,对各节点银行的工作量进行监控。如首个与简称区块链金服合作,联合建立票链全国监控运营管理中心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赣州银行,即选择有实力的公司合作联合把控操作风险。
4.法律风险
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这一高风险领域的应用势必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节点个人私钥丢失将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于整个网络的恶性结果。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储存模式,每一节点都是平等的法律个体,监管层尽管全程监管,也仅仅是管理技术本身,而不再像中心化的监管机构对数据安全承担法律责任。区块链技术应用,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其创新性规则必然会与社会规则、国家法律规则发生冲突与矛盾,法律责任划定更加困难。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巨大,社会支付需求多样化,一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提议到讨论到最后出台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正是由于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才能激发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创新力。
参考文献:
[1]赣州银行2017年年报.
[2]傅晓阳.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金融,2018(2).
[3]王世辉.中行视角:将区块链运用到真实的场景中[J].当代金融家,2018(6).
[4]汪蔚,曾霖.票据业务中的区块链技术运用研究--基于地方法人银行视角[J].统计与管理,2017(9).
[5]杨力菲.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系统的探讨[J].武汉金融,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