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陈 希,李西建
(长安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多次出访、会谈、演讲中提到的宣传任务。从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P128)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提出,使得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面不断扩大。在国内各个领域都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宣传工作,媒体文章也开始交流探讨这项宣传工作的方法和意义。
目前,已有研究较多探讨如何使国内媒体、影视作品、高校中国学生甚至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及海外华人“讲好中国故事”,较少探讨在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而根据最新统计,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
2017年我国来华留学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结构不断优化,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因此,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2018年及以后,我国来华留学规模将会持续扩大,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而占近半数的学历生将长期在中国环境中学习生活,这一群体也应该并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一股力量,在国际交往中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传播到更广泛、更远的地方。
长安大学直属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也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00年由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自1956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坦桑尼亚、也门、哈萨克斯坦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0余人。
长安大学的学科特色是以理工科为主,60多年来,长安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基础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5万余人。除了学校已有的专业以外,从2010年起我校针对留学生开设了本科土木工程英文授课专业(建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英文授课专业(经管学院)、电子信息英文授课专业(信息学院)。2017年学校开设了MBA、结构工程、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物流工程与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等7个硕博士英文授课专业,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自费留学生。
来校深造的学历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70%以上,学习时间长,以学习工科专业为目标,这与文科院校的留学生和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留学生不同。国际教育学院2017年在校留学生人数为831人,分别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刚果(布)、塞内加尔、厄瓜多尔等53个国家。其中长期生人数为720人,短期交流学生为111人。学历生人数为611人,占比73.5%(其中本科生人数为364人,硕博士为247人),覆盖我校13所学院、44个专业。其中,学历生留学生的课程以专业学习为主,课程多、实习任务重,汉语课也是以学习语言为主。因此,从课程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习方面能够提供给学生学习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机会有限。
留学生来华学习会面临文化适应问题,需要解决语言、环境、专业等各方面问题,极易产生“文化休克”问题,因此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引导,帮助留学生度过文化适应期。同时,也能使留学生毕业回国时,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化的能力,将知识与文化同时带回自己的国家,实现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理论方面,欧洲理事会2001年出版的关于语言学习、教学及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不仅是对欧洲语言教学与实践的系统总结,也是国际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参考。对如何设计中国文化培养计划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其中强调了语言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结合书中提出的应“认真考虑学习者体验目标文化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学习者不要充当怎样的文化媒介角色与功能;在充当文化媒介时,学习者能获得什么样的机会”等问题。同时,从实际出发,结合长安大学和留学生特点,探索出了五位一体的文化培养平台,多角度、系统化培养留学生理解中国故事和文化能力。
留学生在来华留学之前对中国已经存在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不过不可避免地也存在刻板印象,也就是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容易进行“模式化”和“贴标签”的理解。刻板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与态度之一,在写作练习和课堂讨论中,留学生对中国人的普通印象是会功夫、勤劳、会吃很多动物等,而这些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周围人的影响、大众传媒和个人的真实经历。刻板印象使人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就可能会导致交际误解、失败甚至冲突,而且“一旦我们接受关于某人某种刻板印象,就不会对其背后的复杂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刻板印象会复制繁殖,并传染给其他人”,留学生来华留学,改变刻板印象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扩大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接触范围。而个人接触的范围往往是有限的,很难使人对一个文化群体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刻板印象无处不在,这就是为什么回国的旅行者对于他所带回国的东西的解释将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2](P30)对于国家来说,文化认同变得日益复杂,所以避免文化刻板印象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比赛、文化实践等,引导留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扩大与中国人、中国社会的接触面,提供留学生与中国近距离实际接触的机会。长安大学举办各种活动和比赛包括“长安大学国际文化节”,“长安大学留学生趣味运动会”,“长安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学生赴商南‘大道之行感知中国’暑期社会实践”等精品项目。同时,在每年定期举行多次留学生专题文化实践活动,带领留学生前往陕北、陕南、四川、上海、山东、大连、北京、广州等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历史、自然、民俗。这些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了解中国的机会,留学生在实践中的“所闻”为讲好自己与中国的故事提供了大量素材。这些素材不同于书本、网络或者他们自己印象中的中国,而是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看到的最新、最真实的中国。
跨文化交际领域经常将文化分为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两种,即“大写C字母文化”和“小写C字母文化”。斯图尔特与贝内特对这两种文化的定义是,“客观文化是指文化的社会制度及人工制品。主观文化是指文化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3]客观文化具体可见,容易识别;主观文化一般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因而难以观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主要与主观文化相关,一些交际的障碍和冲突多来源于价值观或思维模式的差异。因此,学习具体可见的客观文化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学习主观文化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将文化体验类的实践活动放在“五位一体”教育平台的第一步,使留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中国文化,接触到真实、多样的客观文化,但不能止步于实践活动,还应对接触到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回到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客观文化背后的深层主观文化,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留学生从实践文化体验活动得到的素材在课堂上讨论、思考、深化,并书写成文。因此,在国际教育学院的汉语生课程设置中,特别单独设置了写作课和文化课。写作课上由老师引导留学生撰写自己的中国故事,文化课设置专题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专题汇报。
经过写作课的引导,从2016年开始定期举办留学生汉语写作比赛。写作比赛面向全体留学生,以“我的中国梦”,“我和中国的故事”,“留学在西安”,“一带一路一家人”,“我眼中的中国文化”等专题征稿。除了学校的写作比赛之外,我们还鼓励留学生参加校外的写作比赛和征文活动,如2013年9月全国挑战中国通有奖征文大赛,2015年5月西安日报副刊“留学生在西安”专栏的征文比赛,2018年西安晚报“城事”版面“古城里的洋故事”专栏征文等。
培养优秀留学生榜样,用留学生自己所感来影响和带动其他留学生了解中国。如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伊力哈穆因为热爱中国文化,把《论语》翻译成乌兹别克斯坦语,是第一个乌语版本的《论语》,在乌兹别克斯坦出版并再版,成为中小学乃至大学学习的教材。除了《论语》,他还翻译了《孟子》,编写了中国文化故事、汉乌词典等,还将继续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4]6对比了美国、日本等对讲好本国故事的经验以及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歧视,文章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方向,其中“文化与价值观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国际一流媒体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核应该是传播中国文化、历史与价值观,“中国故事”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故事,是中国人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与价值信仰的故事。文化与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是增强我国对其他国家民众吸引力、逐步获取国际社会认同的关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像伊力哈穆这样的榜样留学生的影响力,同时,在伊力哈穆同学的努力和影响下,乌兹别克斯坦甚至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不再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是离自己遥远而不可理解的。伊力哈穆同学用自己的力量讲好了中国文化的故事、中国城市的故事,他对中国文化、汉语的感情将中国声音传递到了自己的祖国。
除了单个优秀的留学生榜样,还面向全体留学生推选国家大使,每个国家的留学生推选本国的留学生大使,这些留学生大使不仅要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向自己国家的留学生宣传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每年的国际文化节期间,这些大使就成为自己国家的代表,向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宣传本国故事、他们眼中的中国。这些民间大使成为中外文化的桥梁,能够起到不同文化交流互动的良好作用。
1.讲中国故事
美国传播学家卡迈恩·加洛(Carmine Gallo)在他的《会讲故事才是好演讲》中指出人的大脑天生喜欢故事,讲好故事是“拥有不可抗拒力量的战略工具”,你的故事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人的工作和生活。深入人心的观点往往被包裹在故事中。你的故事就能改变世界。讲中国故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讲故事”和“演讲”密不可分。
通过实践活动积累故事素材、通过课堂引导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写作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用这三个环节可以得到留学生自己的中国故事,可是仍然需要第四步——用演讲的方式“讲”出中国故事。演讲是一种高级语言输出活动,演讲者通过演讲与听众交流互动,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听众听;听众在聆听演讲过程中将所听与自己的思考结合交流,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演讲者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反复与自己的故事交流,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参赛者交流,互相学习。这些活动都能够使中国故事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2.讲好中国故事
留学生不但要能够讲出中国故事,而且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之外,还需要在比赛舞台上练习讲好故事的能力和技巧。因此,从2012年11月起举办长安大学第一届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2013年11月举办了第二届、2014年11月的第三届以及2017年5月“中国路桥杯”“我和中国的故事”长安大学第四届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
除了留学生自己的演讲比赛之外,还指导留学生参加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朗诵比赛,如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长安大学“四月芬芳·诗意长安”研究生诗歌朗诵大会,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比赛,留学生安娜、阿里的《当你老了》参与了与长安大学全体研究生朗诵节目的角逐,得到了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终获优秀奖。
此外,还组织留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省级乃至全国的演讲比赛,如2013年11月陕西省第八届外国留学生中文演讲比赛,2014年12月“留学路·中国情”陕西省第九届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2016年5月“汉语桥”西安赛区预赛,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缘聚中国激扬青春”为主题的汉语朗诵比赛,2017年6月中国路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追梦中国,智力非洲”第一届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以及2017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一带一路助我圆梦”留学生朗诵比赛。这些演讲比赛将留学生的中国故事传递到了更多、更广的舞台上。
1.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国故事
黄楚新、王珏文章中引用了《2015年度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的统计调查数据,“对海外受访民众而言,当地的传统媒体(62%)、新媒体(51%)和使用中国产品(35%)是其最主要的中国信息了解渠道,且相比2014年比重分别提高了5个、11个和4个百分点。从不同年龄群体来看,年轻群体更多地通过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媒体)渠道获取中国信息,中老年群体则更多地通过当地的传统媒体(如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渠道来获取中国信息。不难看出,尽管当地传统媒体依然是海外民众了解中国信息主要途径,但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渠道所占比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更多地为年轻群体所接受,新媒体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5]”。因此,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发布留学生的中国故事。同时,也向其他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企业微信公众号投稿,例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留学生的特色模式,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企业和大使馆自己的媒体也会宣传长安大学留学生的留学故事,搭建起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传播中国故事
除了利用新媒体扩大中国故事的影响力之外,在教育教学手段上,也开始了信息化尝试,即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网络教育平台”更新教学理念和手段。“互联网+和智能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将课堂教学和活动录制成视频储存在云端,供学习者和教师随时使用。因此,首先,可以使用智能教学系统录制一批中国文化、汉语写作、中文演讲等精品课程,供留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这些课程,扩大了课程的受众面,而且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次,留学生利用这一系统可以自己录制文化专题视频、自己讲述中国故事的视频、演讲比赛的同步直播等,留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将视频链接分享给自己国家的家人、朋友、老师,不仅能够提高留学生学习和讲述中国故事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够使得中国故事更具直观性和影响力。
21世纪是全面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因此,这一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立也应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新、最有力手段之一。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能够将中国故事的声音传递到更广、更远的地方。
3.不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除了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之外,也不忽视传统媒体的传播作用,如积极向报纸投稿,刊登留学生的中国故事;参加广播访谈节目,让留学生自己在广播中讲述中国故事。将历年来留学生的中国故事结集成书出版。留学生文集可以将留学生的中国故事保存下来,成为留学生讲中国故事的纪念成果。文集出版后,不仅可以让留学生带回国,而且可以成为写作课堂、阅读课堂、留学生写新中国故事的重要参考。
通过“五位一体”创造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校外的各种比赛中获得佳绩,如2017年6月中国路桥“追梦中国,智力非洲”第一届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塞内加尔留学生马婷和刚果(布)留学生马伟分别获得初级组和高级组的冠军。2017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一带一路助我圆梦”留学生朗诵比赛中,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伊力哈穆获得二等奖。在校外的征文比赛中,留学生的稿件作品也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伊力哈穆同学的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卫视、西安电视台等各个媒体的报道,影响力逐渐扩大。长安大学来华留学六十年的教育成果得到了各大媒体的报道转载,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也得到媒体的纷纷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五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密不可分。
“五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建设弥补了语言课堂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局限性。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文化教学常常体现在帮助学生发展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为了特定言语行为(道歉、请求、致谢等),即以恰当方式使用目标语言的语言能力。文化理解的复杂程度需要我们更新教学理念,寻找系统性的支持手段来帮助留学生理解文化。其次,“五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弥补了工科背景留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空白,使我校留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层次认识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知华、友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