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广东广州
肺不张、呼吸系统感染和呼吸衰竭等是胸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术后的呼吸功能锻炼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的恢复要求,呼吸训练器是一种能同时进行吸气阻力训练和呼气阻力训练的肺肌锻炼工具[1],是根据阻力呼吸训练原理[2],通过调节不同的阻力水平进行阻力呼吸训练,以达到迅速增强呼吸肌的强度和耐力,从而增强肺部功能、提高肺活量、改善生活品质的创新产品。近年来,我们将呼吸训练器运用到胸外科术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心胸外科治疗的患者20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33~76岁,平均(65.2±5.1)岁。疾病分类:肺癌56例,食管癌25例,纵隔肿瘤11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4例。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4~78岁,平均(65.3±5.2)岁。疾病分类:肺癌57例,食管癌24例,纵隔肿瘤12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3例。
方法:对照组均给予心胸外科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于术后3 d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方法:让患者仰卧,指导患者放松与呼吸相关的肌肉群,吸气时让腹部充分提升鼓起,尽量保持胸部不动,呼气时用腹部挤压肺部的气体,把腹壁降低呈舟状腹,并重复训练,起始训练时间5 min,而后逐渐增加。缩唇呼吸方法:将上部分充分鼓起,然后屏气2~3 s,然后用紧缩的嘴唇缓缓呼气,7 s后用力呼出,呼和吸的时间比控制在1∶2。观察组则采用呼吸训练器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将吸气软管与呼吸训练器连接,指导患者用口唇含住吸管,手托住呼吸训练器,缓慢吸气,将呼吸训练器白色活塞抬至8 cm刻度,保持吸气状态2 s,当白色活塞将至底端,拔出吸管,指导患者以缩唇方式缓慢吐出气体。两组均15 min/d,2次/d,连续训练14 d。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通过训练后动脉氧饱和度、VC、FVC、IC及MVV均明显升高,呼吸频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训练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开胸术患者因病症影响,再因麻醉、手术创伤等方面的影响,在手术后肺功能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损伤,出现呼吸道黏液分泌及清除方面的障碍,且易引起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在术前,开展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提升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呼吸器协助患者进行半自主的呼吸训练。以患者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锻炼量为患者提供呼吸功能护理,目的在于提高术后肺活量,促使肺部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通过训练,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通过积极缓慢地吸入和呼出空气,降低呼吸频率,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有效地排除肺残留气体,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提高潮气量和增加有效通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胸廓充分扩张,胸膜腔负压加大,有利于肺膨胀和改善肺萎缩[4],进一步再使不张或趋于不张的肺泡扩张,有效预防肺不张,最大限度提高肺功能,提高肺泡摄氧能力,从而减少了低氧血症的发生,有效地预防了肺不张和肺部感染[5]。
本组资料观察组采用呼吸训练器进行锻炼,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通过训练后动脉氧饱和度、VC、FVC、IC及MVV均明显升高,呼吸频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训练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由此可见,呼吸训练器可以明显提高心胸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s)
肺功能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最大通气量(MVV) 81.1±32.4 87.3±36.2 81.2±32.3 84.2±35.3肺活量(VC)(L) 3.1±0.7 3.7±0.5 3.2±0.6 3.4±0.7用力肺活量(FVC)(L) 2.4±0.8 2.9±0.7 2.4±0.8 2.6±0.9深吸气量(IC)(L) 2.2±0.9 2.7±0.9 2.3±0.9 2.5±0.8动脉血氧饱和度(%) 95.2±1.5 97.3±1.5 95.3±1.0 96.1±1.1呼吸频率(次/min) 19.8±1.3 14.0±2.3 19.7±1.3 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