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曌玺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古筝曲《晓雾》出自王中山先生的手笔,创作于2006年,于2006年3月16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毕业音乐会中首次展演。他巧妙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将民间鼓乐和国粹京剧作为乐思,用温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烟雾缭绕,东方欲晓的景象。紫禁城的飞檐、薄雾中什刹海随风起舞的烟柳、公园里的老人哼唱出古韵的京调,我想这些无一不是触动王中山先生创作《晓雾》的动机。《晓雾》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京城,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充满现代感,多种文化聚集的国际化大都市。王中山先生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他谈起对《晓雾》的创作心得说道:“我如今生活、工作都是在北京,但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外乡人,观看北京就像在雾里看花,虽朦胧,却又深在其中。”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也在乐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不少古筝学者和爱好者对这首乐曲甚是青睐,不仅因为它的旋律扣人心弦,更因为它运用了立体空间思维创作与特殊音效的演奏,大大增加了古筝的表现力与难度系数,是当代古筝演奏比赛中必不可缺的一首曲目。此外,它也是一首极富地域性色彩的乐曲。因此,对这首乐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乐曲的演奏中更加细致投入,在乐曲的创作与创新上拓宽视野。我认为,运用不同声部纵向结合的写作手法和多处特殊音效的使用是这首曲目最大的亮点,我将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与讨论。
本曲主要分为三个音乐素材:一是引子部分;二是来自于京剧西皮过门的音乐乐汇,也是整曲的主题音调,经过五次变奏、延伸和发展,贯穿整曲;三是插段音乐素材模仿了京剧中流水板的风格特征,好似锣鼓喧天,热闹不凡。
古筝曲中使用的复调技法一般可以总结为三类,即对比复调、模仿复调和支声复调。本论文将从《晓雾》中出现的几处复调现象进行分析,剖析复调技法在曲中的运用以及对音乐形象塑造的意义,另外提出在练习过程中所要注意的要点。
谱例1
谱例1(4-7小节)为曲中引子部分,上行声部由潺潺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开始,反复着“135 735 635 735”的和弦分解进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清晨飘忽不定的薄雾,为古老的京城蒙上一层烟灰色的神秘面纱。从第6小节起,下行声部是具有京剧风味的五声性旋律,柔厚又圆润。此处具有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引子部分运用了对比复调的技法,两个不同形象的独立旋律同时结合,表现出不同音乐形象的相互关系。
此处弹奏时不用严格按照谱面的时值进行,它是一个自由延展的段落,力度由pp-mp-mf-f层层递进,把镜头由远拉近,让京城的美景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左手应该均用小拇指肉指弹奏,为了勾勒出晓雾朦胧的意境,音色也要由暗渐明。左右手要同时演奏出立体性的色彩效果。要注意不同声部的独立性和它们之间的衬托与融合。
谱例2
谱例2(52-57小节)此处是主题音调的第二次变奏,上行右手声部略带忧愁,曲调柔美而缠绵,充满回忆感。让人联想到了“乡愁”。下行左手声部以固定旋律型衬托式对比,用连续流动的五连音把听者带到如梦如幻的境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把人拉入了回忆的思绪。
衬托式对比(又叫衬腔式对比)属于对比复调里的分支,即用一个固定的旋律或动机作为一个声部,衬托另一主旋律声部的对比写作手法,衬托式对比是筝曲和其他民族器乐作品中最常用的复调写法之一。演奏此段时需要注意左手的五连音切勿弹得生硬呆板,每两拍的五连音可作为一个句读,可做出一些节奏上的伸缩变化。应该像一层层舒展开的涟漪,烘托气氛,让人产生联想。
谱例3
谱例3(207-216小节)是主题旋律的第五次变奏,热情快速的小快板把全曲推向高潮。206-208小节先由上行声部交待主旋律,从209小节起下行左手声部运用不同节奏型模仿右手声部旋律,织体较右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更为松散,旋律则更为清晰明朗,并且加入了休止符,让旋律更富有弹跳性与节奏感。
此处运用的是模仿复调,模仿复调分为严格模仿和变化模仿。此处因为改变了原来旋律的织体,但保留了原旋律的材料,应属于变化模仿。从谱面可以观察到,209小节后把主旋律由右手交替到了左手,要求弹奏者交待清晰左手主旋律,并把京腔里西皮过门高亢刚劲、活泼明快的音乐色彩表达出来,对左手音色的控制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晓雾》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意境优美,朦胧秀丽的京城风景画卷,他用西方作曲技法作画笔,把京剧里西皮过门的音乐汇化作为丹青,在洁白的宣纸上龙飞凤舞。让我们见证传统与现代不同音乐风格的矛盾与冲突,是一首匠心独运的现代创作作品。复调技法的采用,不仅使得以往横向发展的古筝旋律拥有了立体空间思维,多个声部之间交汇,碰撞出不一样的音乐火花。在技巧上,对弹奏者左手的独立性、音色控制能力和节奏的把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维上,弹奏者需要达到“一心二用”的境界,左右手的旋律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需要与之相协调,相衬托。我相信复调技法以及其他西方作曲技法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它能极大地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谱例4
谱例4位于曲目中段(44-45小节),音符上标记的小圆圈是古筝中的泛音,由右手弹奏,左手在发音弦的1/2处轻触,可得高八度的泛音。这两个小节有着承前启后的效果。前面连接着一段模仿古琴沉郁音色的片段,后面则是空灵的鸟语声。此处的连续泛音运用的还是主题材料“5 36 5”西皮过门,空灵、清脆的泛音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北京的妙峰山,远远地听到了寺庙里敲响了晨钟。谱面上的波浪线代表的是捂弦刮奏,好似扶摇而上三千尺,带我们走进了世外桃源,让人回味无穷。此段为后面模仿鸟鸣的乐段埋下了伏笔,意境幽远。
谱例5
谱例5(46-48小节),此处是用义甲侧面擦弦发出犹如空山鸟语般的音响效果,很少在其他曲目中被运用,这是《晓雾》中画龙点睛之笔。古筝弹奏中一般都要求弹奏者义甲正面触弦弹拨,这样才能发出通透优美的音色,但在此处运用义甲侧面刮擦琴弦,是作曲者别出心裁的设计。给予了听众不一样的听觉感受。
谱例6
谱例6(127-136小节)片段大量运用到模仿打击乐的特殊音效。例如拍击琴盒琴盖以及琴身侧面,包括扫弦时止音。正如京剧中的“武场”,打击乐是京剧的灵魂,它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指的是管弦类乐器,如二胡、三弦、月琴等,而打击乐则属于武场,通常用单皮鼓、梆子、板等作为伴奏乐器。此处接近全曲的高潮部分,充满技巧的演绎,推动着乐曲的发展,营造了热闹欢腾的武打场面,极具北京特色。加上左手持续伴随的止音,增添了音乐的动感和弹性,同时对演奏者双手配合程度有更高的要求。
谱例7
谱例7(249-282小节)是曲子的插段部分,左手运用了大篇幅的扫弦,扫弦在古筝中可刚可柔,此处是紧凑又激烈的扫弦。音乐性格从之前的幽静朦胧推向了粗犷、奔放,给我们展现了多样化的京城。此处扫弦的音响效果应该热情浓郁,推动情绪更加激动、奔放。左手要把握好止音和扫弦的切换,要灵动自然。
《晓雾》这首作品最大的亮点是其运用了西方的复调作曲手法,又吸收了京剧等富有北京地域色彩的音乐材料,曲目中特殊音效的点缀,不得不让听者拍手叫绝,也为我们想要作曲的古筝学习者提供了好的样本。因此,现代古筝创作不仅要保留民族风格,汲取各地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发展的养料,扎根于中华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更要扎实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理论等知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本文以《晓雾》中复调技法与特殊音效的运用为两个板块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复调、古筝特殊音效发展历程、京剧的资料,也对《晓雾》这首乐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中山先生将传统戏曲音乐的精髓与现代古筝演奏技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音乐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典风范。 选择《晓雾》的复调技法与特殊音效的运用为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与讨论,汲取传统乐器在乐曲演奏和创作上创新的经验,为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古筝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