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兴聪
【摘 要】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目前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数患者都会伴有静脉血液瘀滞症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临床诊疗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过高、肢体瘫痪以及手术,如若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将会诱发慢性的深静脉功能异常问题,对生活质量以及工作造成影响,甚至致残。为了可以杜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造成的影响,需要掌握预防措施。
【关键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通常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很容易诱发肺部血栓阻塞,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全面的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明确具体表现以及预防措施,合理的指导患者预防血栓形成。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开展预防方式的分析研究,以此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意见。
1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
术后下肢及深静脉血栓主要就是血流瘀滞缓慢、静脉壁出现损伤的现象、高凝现象等引发血液在深静脉内容中异常凝结问题,导致静脉腔发生阻滞,静脉回流障碍。在血流缓慢亦或是形成涡流的情况下,会导致血液中的层流状态受到影响出现改变,血小板以及相关血管内膜接触逐渐增加,局部出现活化凝血因子的堆积现象,会促进内源或是外源凝血途徑的开启,形成血栓。与此同时,血流瘀滞也会导致局部的凝血因子堆积,并且凝血抑制因子产生消耗,形成深静脉血栓。李学莉[1]专家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100例术后卧床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有68%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在发病之前,股静脉的最大流速在14cm/秒以下,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相较,股静脉的管径宽度较高。而祁敏[2]专家在研究中选取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检查下肢静脉最大回流量以及容积变化的比例,其中2例患者出现了肢体肿胀的现象,比例分数小于0.5,彩超检查之后证实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丁彩凤[3]专家在研究中选取5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析,发现患肢出现了静脉回流速度降低的现象,在入院之后的一天到七天进行检查,发现MVO的均值比正常值小51%左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全面掌握血栓形成原因,采用正确的预防措施开展工作。具体措施为:
2.1 药物方面的预防 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面,最为常用的就是小剂量肝素药品、低分子肝素药品、阿司匹林药物、华法林药物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此类药物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并且安全性的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其中,小剂量以及低分子肝素药物,主要是在服用之后,形成抗凝血酶的激活效果,促进内源类型凝血反应的阻断,与此同时,还能抑制或是消除凝血因子的生成,增加抑制凝血因子,以此达到良好的抗栓目的[4]。对于阿司匹林药物而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的机理就是可以形成不可逆类型的血小板内环氧化酶抑制作用,还可以形成可逆类型的血管壁内皮细胞环氧化酶抑制作用,使得血小板之中的血栓烷素与血管之中的内皮细胞前列素受到抑制[5]。通常情况下,血栓烷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而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可以形成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为了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生成的影响,需要减小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并增强抗凝效果。在采用华法林药物进行预防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抗凝效果,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利用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转变成为氢醌,以此形成凝血因子生成的障碍。李素平[6]专家在研究中采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从原本30%的发生率降低到9%,但是,在药物预防期间如若不能合理的对剂量进行控制,将会诱发出血问题,例如牙龈、消化道出血。
2.2 机械类型的预防 采用机械类型的预防措施,需要遵循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原则,通过机械化的预防方法,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对于此类装置而言,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充气加压泵以及三腔气囊,又被称为挤压泵。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基于气泵不同的压力,从远侧到近侧气囊顺序进行充气加压,然后放出气体减压,以此形成下肢远心以及近心端的挤压过程,加快下肢静脉的血液流通速度。采用此类机械化预防方式,可以模仿人体的运动,产生腓肠肌的收缩力,以此形成静脉血液回流的促进作用。刘原莹,郭利霞,孙国彪[7]专家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分析,发现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已经出现了改变,在气囊的压力大于41mmHG的时候,股静脉血液最大流速能够达到110厘米/秒[8]。②足底泵的机械化预防。此类机械又被称为脉冲泵,属于电动类型空气压缩机以及足底充气垫组合而成的设备,可以进行足底的干预。在充气之后,压力最高可以超过131mmHG,在排挤之后,可以增加静脉血流速度,充气一秒之后放气,每个半分钟循环一次,有利于促进静脉丛充盈度的提升。通常情况下,采用足底泵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以通过对血流的间歇冲击,预防深静脉血液瘀滞问题,还能促进内皮细胞舒张因子的有效释放,除了可以预防充血问题之外,还能从根本上促进血小板聚集的逆转。同时还可以释放出前列腺素,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9]。③弹力袜预防措施。对于弹力袜而言,属于深静脉血栓机械系预防的主要方式,在使用弹力袜的过程中,可以从下肢的远心到近心端进行四周压力的逐渐减小,促进静脉血流的增加,并且预防血液潴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血流动力学治疗的改善作用,主要因为弹力袜能够促进射血分数的提升,预防或是阻断深静脉血流的返流问题,并且减少血量残余问题,增加回流速度,促进血液直流以及静脉瓣排空等,达到病症的治疗目的。在采用弹力袜的过程中,可以形成长时间的预防作用[10]。通常情况下,在对弹力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评估期间,主要评估内容就是:静脉压力、静脉张力、足部容积等等。陈晓璇[11]专家在研究中选取100例术后卧床患者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弹力袜可以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⑤神经肌肉的电刺激措施。对于此类机械化预防措施而言,主要就是采用低频脉冲电流的方式,对神经以及肌肉形成刺激,促进肌肉的收缩,以此完善肌肉功能[12]。在使用低频脉冲电流期间,需要对刺激程序进行设定,在肌肉程序合理设定之后,能够促进肌肉的刺激,诱发其与正常自主运动模式一致,在改善肌肉运动的情况下,有利于促进血液的流动,规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3]。
2.3 联合预防措施 对于药物亦或是机械化预防措施而言,单纯使用具有较高局限性,主要因为药物的抗凝作用很容易诱发出血问题,威胁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而机械预防方式的静脉回流应用范围较小,很容易受到适应症的影响,不能将其应用在预防中。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预防期间应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详细的分析临床症状,将药物以及机械化治疗措施有机整合。邹佳利,王鹤[14]专家在研究中选取200例术后起床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肝素单纯预防,实验组采用小剂量肝素联合压力袜预防,在两个月之后,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形成9例,为9.0%,而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为1例,占有1.0%。可见,在机械化预防措施与药物预防措施有机整合之后,能够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机制,提升预防效果。
2.4 护理指导措施 为了更好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应树立正确观念,要求护理工作人员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开展护理指导工作,与时俱进的进行宣教,提升预防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2.4.1 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对于此类护理而言,需要尽早的下床活动开展指导工作,协助护理。通常情况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很多,患者需要主动亦或是被动的参与到膝关节屈伸活動中,保持踝关节的运动,穿着压力袜。对于电刺激而言,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正确的开展指导工作。护理工作人员还需正确的预防下肢同一部位或是静脉反复的进行穿刺输液,与此同时,还需避免不必要的穿刺,以免在穿刺的刺激下出现血栓[15]。
2.4.2 治疗性的护理措施 通常情况下,治疗性护理措施需要遵循医嘱,研究患者的实际需求,开展治疗类型的护理工作。例如:急性期患者指导期间,可以卧床休息一周到十天左右,并且保持患肢的抬高状态,下肢高于心脏16度左右。为了更好的进行治疗性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查阅相关书籍,找出更多可以利用的护理措施,丰富自身的工作技巧与手法。
2.4.3 综合护理 首先,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得患者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注意不可以长时间一个姿势的卧床,以免影响血液流通性。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指导家属全面了解预防措施,掌握辅助护理技巧,给予患者充足的关心与关爱,提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自信心。如若发现有焦虑抑郁的情绪,还需进行指导,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的观念。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预见性的开展围术期护理工作,重点开展预防活动。在手术的过程中,应遵循精细化的原则,以免出现深静脉内膜破损问题。在手术之后需要对患肢进行抬高处理,鼓励患者进行下肢的阶段性功能锻炼,例如早期锻炼的时候进行非负重的肌肉收缩运动,预防卧床时间以及制动时间过长诱发的问题。对于下肢处于制动状态的患者而言,应使用间歇性的充气压迫方式,促进深静脉回流速度的全面提升,预防血栓问题。
3 讨论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长期处于卧床状态亦或是制动状态,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肌肉运动量减少,出现血液瘀滞的现象,凝血因子也会有所增加,凝血因子的抑制性降低,出现血栓。因此,在实际预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药物、机械化或是两种方式联合,提升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李学莉.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5):883-884.
祁敏.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8(26):178-179.
丁彩凤.外科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J].保健文汇,2018(7):152,158.
葸根,陆雄,董志毅.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94-1695.
叶爱章,刘小娟,苏辉华,等.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脑外科术后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0):140-141.
李素平.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分析[J].特别健康,2018(18):143.
刘原莹,郭利霞,孙国彪.集束化护理结合标准作业程序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8):1435-1436.
贾生利,唐华.血栓通预防高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14):113-114.
沈茂荣,马东川,熊智超,等.调理气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8(4):375-377.
王红,张艳庆,左艳.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对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252-254.
陈晓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29):62,68.
黄莺,刘长俊,江雪莲,等.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6):1064-1065.
赵萍.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8):139,154.
邹佳利,王鹤.肝素钠联合压力泵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6):156-158.
杨芳.脊椎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8(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