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综合性学习

2018-02-18 08:49安世龙
甘肃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学生能力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

安世龙

【关键词】 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108—01

现行新课标课本与老课本在内容编排上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每个单元多了一个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或因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内容,要么布置学生自己看一看,要么就干脆不理不睬。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目的及其在新课程中的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目的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變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它是一种多元整合,是相对于仅就某一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性学习而言的。它是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项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种形式

1. 开展知识竞赛。在初中教材安排的综合性活动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寻觅春天的踪迹》等,我就指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出题,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类。同学们都兴致盎然,每个组都设计了不少题目,且把有关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竞赛开展得很成功。

2. 举办朗诵会。《黄河,母亲河》课文内容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一首爱国诗读熟并配上恰当的音乐,先组内预赛,再各选出两名同学参加班上决赛。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朗诵水平。

3. 制作手抄报。制作手抄报简单易行,学生可自己一人独做,也可约上几个同学合作完成。在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就布置学生制作手抄报。版面设置自主决定,但四个版面内容须分类抄写,比如,颂春、咏春、惜春、伤春,让学生感受诗带来的不同感受。

4. 开展辩论赛。“追星”是青少年热衷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追星”,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说“追星”》。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学生都对“追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盲目追星了;也提高了思辨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查找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内容及与每个节气相关的谚语、俗语等,小组成员全体参与了实践活动,并把自己小组搜寻的内容汇报给全班。

2. 人际交往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如学生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诗歌进行朗诵,如何安排角色,配什么样的音乐, 就是“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最好锻炼。

3.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学习成果,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 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高频词,它更开放更多元,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进行的《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实践活动时,他们所需的数据、照片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搜集,选择摘录分析,然后整合完成自己小组的学习报告。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学生能力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