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庆 沈鑫
【关键词】 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理论基础;行动方略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40—02
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既需要幼儿母亲的参与,也离不开其父亲的积极配合。但在现实中,父亲在家园共育活动中缺位明显,亟待通過有效的方式促进幼儿父亲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回归。鉴于此,本研究在介绍国内外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的行动模型,并以具体举措为例加以阐述,以期为父亲有效参与家园共育活动提供行动指南。
一、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父亲参与家园共育不仅能够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性与和谐性,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目前,学界从诸多方面探究了父母参与家园共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
(一)鲍比尔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是指婴儿和其照顾者或抚养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一般指婴儿与其母亲之间的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和支持、对他人的需要给以怎样的关注,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等。
婴儿不仅能和母亲形成强烈的依恋关系,对父亲也具有明显的依恋情感。有研究表明,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触的儿童,并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更高。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小时候父亲陪伴越多的孩子,智商越高,越容易适应社会变化。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参与程度影响着父亲与婴儿之间的依恋关系。
(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由个人拥有的、表现为全部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并为社会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资本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家庭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进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都会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即儿童的社会化;社区社会资本,是指父母为孩子提供与外界的联系,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为儿童提供帮助,并与儿童分享自己的社交网络(例如,让朋友帮助自己的孩子或为他提供工作机会),或者分享如何进入成人世界的知识(例如,知道应该打电话给谁及如何处理事情等)。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儿童早期,母亲作为主要养育者,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参与社会化的程度也更高。但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父亲则会通过自己的职业将家庭及其成员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不仅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本,也为儿童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社区社会资本。因此,父亲参与到家园共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生态”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环境系统模型是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该模型根据个体互动的频率及密切程度将影响个体的事件或环境依次分为四级: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影响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模型。各生态系统之间具有动态的联系,每一系统的变化和冲突都会相互渗透和蔓延,都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父亲作为与孩子直接接触的主要对象之一,主要在微观系统层面对孩子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在孩子的微观系统中,拥有众多且能产生良好接触的“伙伴”,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父亲作为孩子微观系统中关系最紧密、影响最直接的“伙伴”之一,与孩子的亲密接触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
2. 微观系统为父亲与孩子的“近体接触”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观点,即父亲是孩子独特的微观系统伙伴,能够提供“独特”的育儿影响。父亲在性格、处事方式等方面都与母亲不同,孩子与父亲的接触或互动方式也与母亲不同,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独特的影响。
二、父亲有效参与家园共育的行动方略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大多数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看到过这样的一种现象,幼儿园的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妈妈等接送,父亲接送孩子的次数屈指可数。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亲都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多数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挣钱养家”的角色。因此,促使幼儿父亲参与家园共育首先需要唤醒父亲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意识,转变父亲对幼儿教育的态度和观念,使其认识到父亲参与幼儿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父亲应清楚地认识到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是自己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教养,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母亲替代不了的。同时,需要各界人士给予父亲帮助和鼓励:家庭成员积极配合父亲进行家园共育活动,尤其是妻子;幼儿园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为家园共育创设机会;社会加大对父亲参与孩子成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鼓动,并通过树立和褒扬典型来激励父亲履责。
(二)多措并举,合力共育
1. 父亲助教,善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一个班级幼儿父亲多样的职业种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父亲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通过开展“父亲助教”活动,鼓励每位父亲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等特点,为幼儿开设别开生面的课程,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认识社会多样性的窗口。父亲的职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理性、操作性的特点,这有助于孩子们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父亲作为“新老师”而使孩子们更加专注和充满好奇,在课堂中更加积极活跃。尤其是当自己的爸爸来当助教的时候,孩子会显得特别兴奋和自豪,有助于孩子的良好情绪体验。父亲们参与助教,也有助于孩子们。虽然一些父亲面对这么多古灵精怪的孩子难免会有些手足无措,但可以通过与老师交流上课内容、上课形式,亲自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而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2. 亲子活动,发挥父亲男性角色的独特性。幼儿园亲子活动对增进亲子情感交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父亲作为男性,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参与家园共育,父亲展示男性独特的行为方式可以丰富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开展诸多的由父亲必须参与的亲子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如“爸爸讲故事”“拔河比赛”“爸爸最厉害”——以此展示男性角色的特点。此外,“奶爸”系列的活动的开展,包括“力量奶爸”,孩子与父亲在体育游戏中亲密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使孩子和父亲在肢体配合上产生默契;“技能奶爸”,让女孩子的爸爸给孩子梳头发,男孩子的爸爸给孩子做水果沙拉,在提升父亲育儿技能的同时,唤醒父亲的责任意识;“才华奶爸”通过孩子与父亲一起完成才艺展示,体现父亲的智慧,展示父亲不同的一面。
3. 父亲沙龙,交流育儿经验。组织开展“父亲沙龙”活动,既可促进父亲之间的交流,分享各自的育儿经验,也可提升父亲育儿能力。通过“父亲沙龙”活动,父亲对参与家园共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更多的有效陪伴与影响。针对幼儿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家长们育儿的困惑,幼儿园可以和父亲家长(代表)们研讨确定“父亲沙龙”的规划,如沙龙的主题、形式、参与人员、程序等等,并序列化地开展。在开展“父亲沙龙”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孩子母亲和孩子们都可以全程参与,真正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
4. 搭建平台,引导父亲关注参与幼儿教育。幼儿园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微信群、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幼儿家长推送、宣传父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育儿经验,逐步唤醒父亲关注、参与幼儿教育的意识。首先,主要宣传父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着重宣传父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有之举,为幼儿父亲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育儿方式方法;再次,更进一步宣传幼儿父亲参与幼儿幼儿园活动的重要性。在宣传活动进行过程中,作为幼儿教师,主动通过与幼儿聊天、父亲接送孩子的頻次等观察点进行观察,促进幼儿父亲对参与幼儿教育向着一个正向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父亲有效参与家园共育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341)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