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喜荣
随着个别极端事件见诸报端,产后抑郁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疾病,开始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现阶段,关注产后抑郁的产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孕产妇群体都迅速增加。产后抑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产后抑郁的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自从生完孩子,我一个完整的觉都没睡过。”——从生理层面来看,具有调节生物神经功能的雌激素在产后迅速下降,引起精神心理急剧波动;分娩的疲劳、疼痛、涨奶和定期哺乳,使得高质量睡眠成为一种奢望,产妇突然陷入一个极度疲劳的状态。生理变化是导致产妇情绪波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生孩子之后,全家人的注意力好像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要是他们都齐心协力带好孩子也就算了,关键是还容易吵架,我妈说要这样,婆婆又说要那样。而且生的是女儿,我总觉得婆婆对我有不满。”—从心理层面分析,产妇从孕期众星捧月的掌中宝,突然变成一个身心疲劳的奶妈,全家人关注和关心的焦点也迅速转移,巨大落差会使部分产妇的心理发生波动;坐月子期间的婆媳关系、新生宝宝的喂养习惯争议、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家庭经济状况等,这些社会、家庭原因都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产妇变得多愁善感,有时会不受控制地流泪。此时的家人并不一定能理解,“我们已经如此尽心尽力地照顾,你怎么还是这么多不满?”从而进一步破坏家庭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对社会而言,应该从社会保障体系的层面对高龄产妇、畸胎孕妇等产前焦虑和产后抑郁高危人群进行关注,包括社工介入、单位休假制度保障等,通过社会支持、福利保障等各层面减少孕产妇心理压力,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医院应该摆脱传统的孕产妇管理模式,从当前单纯的“安全生孩子”转变为“对孕产妇生理和心理健康全方位关注”,对孕产妇心理状态的生理性变化进行宣教,尽早发现孕产妇心理变化并进行有针对性干预。而家庭成员应该对产妇的情绪波动有所了解并能够充分理解,尽可能减轻产妇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及时疏解产妇心理压力,让家庭支持作为减少产后抑郁并对其治疗的最重要保障。比如,理解产妇的心情,减少产妇的劳动,让她除了哺育孩子之外,还有自己可以放松休息、缓解压力的时间。
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产后抑郁,特别是当产妇出现自残或者伤害新生宝宝的行为时,一定要尽早找专业医师进行精神心理干预,必要时应该果断采用药物治疗。
总之,产后出现心理波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有这方面的倾向,不需要过度担心,不要过早戴上“产后抑郁”的帽子从而加重心理负担。同时,社会、医院、家庭等各层面应该对产后抑郁高危人群进行关注。有力的保障措施,及時的准确发现,正确的干预措施,会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降低产后抑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