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德格尔的技术观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8-02-18 18:40刘俊东
现代农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海德格尔本质

刘俊东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海德格尔,作为一位研究“崇高”存在问题的哲学家,其思想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内在的包含着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析理,来揭示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1 技术本质观的转向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的阐释是从批判在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关于技术本质的传统观念开始的。传统观念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技术是人的行为”[1]。前者是工具性的解释,后者是人类学的解释,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是一致的,创造、利用合目的的工具肯定是人的行为。海德格尔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种工具性、人类学的关于技术的解释,但他认为这并不是技术的本质。流行观念是正确的,但也仅此而已,没有达到真理的程度。海德格尔把这种工具性、人类学的对技术本质的解释作为跳板,揭示出他独特的技术观念。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必然关涉人和事物,技术的不断更换其实也导致了人与事物关系的改变。举例来讲,农民用牛去耕地时的人与大地的关系与用农机去耕地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不同的。事实上,技术的本质绝不是手段、目的等技术本身的东西,“在现代技术中隐藏着的力量决定了人与存在着的东西的关系”[2]。因此,技术并非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单纯的工具手段,而是一种展现现实的方式。

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人类学的解释转到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这便实现了海德格尔关于技术本质观念的解释的转向。技术的本质不是合目的的工具、不是手段,而是展现现实,它本身关涉人与事物的关系。

2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3]。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主体性原则绝对化后的结果,主体性原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基础。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从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后,人类主体性就开始觉醒,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但到了笛卡尔那里,主客二分,人成为唯一的主体,置于世界之上。培根高喊“知识就是力量”,把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推向实践。主体性原则在康德那里得到最终确立,康德高扬主体的能动性,提出“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身立法”。总之,这种主体性原则逐渐加强,最终绝对化为人类中心主义。我们承认人类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类主体意识的提升和文明进步,但更要看到,正是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统治下,人类以胜利者的姿态肆意掠夺、开发自然,结果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恶化,自然向人进行了各种报复。

海德格尔坚决反对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技术的批判上。

前面提到,技术是一种展现现实的方式,而这种展现的最本质环节就是主客两极化。海德格尔指出,主体在现代之前意味着构成存在者的基础的东西,适用于任何存在者。也就是说,人与自然都是主体。对人来说,人被包括在存在的整体之中,与其他众多事物交织在一起,属于众事物。但是在现代,主体一词却逐渐成了人的专属名词,人成为一切存在者的关系的基础。人强求对世界的支配力量,其他一切存在者,从与人的对峙中获得地位,成为对象,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为存在。在现代技术的展现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化了。

这种主客二极化的展现还内在的融含了其他几个“环节”。首先是物质化。由于现代技术的意志,一切东西变成了单纯的物质。一切东西失去它身的价值,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影响和真实性,被缩减为单纯的技术意志的可塑造的东西。现代技术的这种物质化适用于一切领域,诸如能源、金属制造、土地耕种、牲畜培育;其次,物质化必然导致齐一化。用物质化的方式展现事物,把动物、植物、大地、人都变成单纯的物质,否认事物所享有的等级,抹杀他们的差异,把一切都化成千篇一律的东西;第三是功能化。现代技术把事物本身展现为某物,事物本身是具有丰富意义的整体,但在技术的展现下,缩减为它的功能、它的丰富意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把河流功能化为水电提供者、把土地功能化为矿床;第四是谋算。在工业时代,对一切事物都要估计、谋算,有计划地估计自然对象成为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方式,人的思想被僵化成单纯的带有某种功利性的谋算;第五是贯彻和统治。事物为了贯彻而被构造出来,仅被看成可生产的对象,被看成是物质和可预测的东西。人对事物也不再有什么顾忌,也不尊重事物的独立性和自身性,不考虑事物的独特的状况和特性,而是“命令式”地与之打交道。在这种贯彻中,建立起人对世界的无条件的统治;第六是生产和加工。在对象化中,人以多种方式进行生产,当自然不符合人的想法时,自然被整理,新的事物被生产,自然在多种方式上被按照人的想法而生产出来;第七是耗尽和替代。工业时代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自然资料不仅被利用,而且系统地被耗尽[2]。

以上几个环节相互联系,是同一展现的不同方面,它们每一个环节无不揭示着可怕的事实:现代技术使事物和自然丧失了独立性、丰富性,使它们降格为千篇一律的为人所利用的东西。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被海德格尔从技术的本体论意义上揭露出来。

为了能更好的表述技术的这一本质,海德格尔提出了“座架”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涵义与“限定”“强求”相似,但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依赖于人的行为,它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限定、强求,座架使得人和自然只在技术的可应用性方面相遇,人不允许自然具有自己的自身性和特性,而是把它变成可加工和被统治的客体。人为了自己才生产客体,使它们以人为核心,以便为了他的无限增长的和绝对的需要而使用和耗尽它们,人是他的周围世界的存在的方式的尺度。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时,自然由对象变成了持存物;同时,本来作为主体的人也步入异化的道路,成为持存物的预定者,他本身也成为持存物,完全投入千篇一律的活动,人的自为存在、独立自身丧失,人被功能化为技术工作人员。

3 非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另一种生态伦理观。自然中心主义之“中心”在自然而非人,自然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生态道德考虑与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并列起来,并把价值的焦点定向于自然实体和过程的一种现代生态伦理学”[4]。自然中心主义内部观点有异,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共同论点是:削弱人的主体能动地位;自然不依赖人自在地拥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对自然本身有伦理关系。[4]

由于海德格尔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很多人会把他归之于自然中心主义者。其依据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海德格尔批判现代技术对自然自身性的破坏,思想指向是恢复自然的真正自身、恢复其本来的意义。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关注的焦点在自然身上而非人自身;第二,海德格尔曾在一次报告中详细论述了事物是世界的会集地,即天、地、神和有死者的会集地。海德格尔似乎认为自然本身有其内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依赖人的在场与否;第三,海德格尔考察了主体一词的词源,指出主体在最开始并不是人的代名词,一切存在者都可以被称为主体,人与自然都属于众事物的范畴。就此认为自然和人地位等同,人对自然也有伦理关系。

其实,仅凭以上几点,是绝对不能证明海德格尔就是一个自然中心主义者。

首先,海德格尔确实从本体论意义上批判了现代技术,他关注自然,但并没有否定现代技术、忽视对人的关照。现代技术限定自然为持存物,使自然失去了自身原本丰富的意义,只剩下特定功能的部分,来满足人的生产、加工,它使土地变成矿床,使河流变成电力提供者。但海德格尔自始至终也没有否定过现代技术,因为他自己深知现代技术对社会发展意义之重大,现代文明的发展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技术的。同样,海德格尔也从来没有只关注自然而忽视人,恰恰相反,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海德格尔关注自然实际上就是为了人。我们在关注他对自然异化的论述时,更要关注他对人的异化的论述:作为持存物预定者的人,逐渐习惯了这种千篇一律的生产、加工的生活,最终异化成僵化了的技术工人,这即是海德格尔对人现存状况的关注。

其次,海德格尔强调被技术强求之前的事物的丰富意义,并不代表他承认自然拥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海德格尔提出,事物是世界的会集地,最基本的涵盖了四重性:天、地、神、有死者,再进一步,可以说世界被涵盖在了事物之中,事物本身具有无限丰富的意义,而这才是真正的事物,这才是海德格尔苦苦追求的自然本身。但也仅仅到此为止,海德格尔从来没认为自然事物内在的有价值,他只是反复强调事物的意义和丰富性,这两者之间是不可等同的。价值之为价值,必然离不开主体和客体,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一方是需要者,一方是满足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之价值必然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人谈自然有价值的论调是虚妄的。

最后,通过对“主体”一词词源学的考究,无法得出海德格尔强调人与自然地位等同化的结论。海德格尔通过词源学的考究指出,最初,人与自然整体都被看做是有目的的、活动的主体,而并没有将主体局限于人类。在海德格尔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性关系,这也否定了人置于自然之上的地位。但并不代表他支持将自然和人地位完全等同化,“人与世界中其他存在的事物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先性:第一,人的存在是一种有筹划的生存;第二,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在”;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其他在者的“在”的领会。”[4]也就是说,人是唯一能领悟并体现“存在”的存在者,人可以明确意识到自己终将死亡的命运,并时刻在超越着死亡的限制。与人相比,自然是“何言哉”,它不具有这种主体意识,人与自然虽然无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但人区别于或优越于自然的事实不可否认。

与过度抬高主体性原则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自然中心主义过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削弱人的主体性。但人之为主体,并不只是因为人具有统治客体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主观能动性、他有自我意识,这是人区别于自然的显著特征。忽视人的主体性,抬高自然,这种主张实际上暗合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初期,也即原始社会,人不仅不能自觉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被自然支配的,这时的人和动物无异。自然中心主义的做法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是围绕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展开的,因而在他的论述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占据着显著位置:海德格尔批判人对自然的强求和统治,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就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海德格尔是一位自然中心主义者,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海德格尔并非自然中心主义者。

4 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技术中,自然被固定在持存物上,被剥夺了在未遭遇技术展现前显示自身的任何可能性。强求性的展示掩盖了任何其他的展现方式。同时,人也失去了他真正的本质,成为了另一类持存物。海德格尔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关系以及最终人与自然都发生异化的“命运”称作最高的危险。通过继续对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窥探到海德格尔心目中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自然是人的母亲”。这一点来自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在这个主体性高扬的时代,人类自认为是世界的主宰,疯狂的剥削自然、破坏自然。海德格尔以哲人的睿智先知般地感受到了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于是他高呼:“我们的躯体和嘴属于大地的涌动和生长,我们有死者在大地的涌动和生长中得以发展,在大地中,我们得到根基持久性之坚实可靠的东西”[5]。在海德格尔的眼中,自然不是人的附属品,而是人的母亲,人和其他有死者一样,生存之源取自自然,人像孩子一样依偎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人产生于自然,人从自然中获取了生存的物质资料,获得了发展进化的可能性,自然自始至终都是人坚实的根基。

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自然”一词的内涵,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从莱布尼茨所使用的大写的Natura意义上来把握的,即自然“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这是一种开端性的,集万物于自身的力量,他在如此这般聚集之际使每一存在者归于本身而开放出来……这里‘自然’,也即生命,指的是存在者整体意义上的存在”[6]。这里,海德格尔清晰的告诉我们,自然实质上就是存在者的整体,甚至可以说就是存在。人则与自然中的其他众事物相同,属于存在者范畴,只不过人之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样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因此,自然便成为使人自身具有意义的前提,便成为人自身的行为标准。自然之存在赋予了人作为“此在”的特殊权力,同时人无法摆脱自然之存在属性,人必然需要面向自然去领悟、追问,一定意义上讲,这是自然对人提出的无言的要求,并且这种要求是先天性的。

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是存在(自然)的守护者。人在自然面前,不是高高在上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守护者。由于自然赋予了人特殊权力,人就可以,而且应当,在自身的存在过程中体现存在的本真意义,人应该主动走向自然,“随冒险而行”,守护自然[7]。

第三,人应正确看待自身的主体性。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人与自然并不完全齐一化。与自然相比,人具有诸多优越性,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具有主体性,人通过主体意识领悟自然之存在,人甚至能够主动地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能动地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自然;第二层意思,正确对待这种主体性。一方面,不能像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将主体性原则绝对化。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自然也并不是因人而存在,人应该放平姿态,以平等的态度善待自然,绝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自然,否则必然会招致自然的惩罚;另一方面,也不能像自然中心主义那样,消解人的主体性。人既然拥有这种自然所不具备的主体性,就应该好好利用,不能成为不作为者。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怎样,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取决于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主体性,取决于人如何对待自然。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舞。前面提到,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并不是由单一的结构构成,而是具有四重性——天、地、神、有死者,这四种因素都有自己的本性。对于这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海德格尔的“世界映射游戏”之说来阐释:“在这个世界之中,每一因素都以自己的方式映射自身,并同时映射其他三方。在互相映射之中,每一方都“居有”自己的本质,并且“照亮”其他三方从而共同“近化”“聚集”为一自由之境”[8]。也就是说人与自然虽有本质差异,但和谐共舞于世界之中。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用“和谐”一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人与自然和而不同,在世间共存,没有谁压倒谁,更没有谁毁灭谁,有的只是协同共舞的场景。

第五,环境保护和发展并举。在人类中心主义那里,一切以人的利益为核心,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开发、生产、加工,全然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在自然中心主义那里,以自然为焦点和中心,他们保护环境的初衷是断然不会错的,但却忽视了发展。在海德格尔那里,保护环境和发展是并举的。一方面,海德格尔通过批判现代技术对自然自身造成的损害强调了保护自然的意义,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并没有否定技术,现代技术虽然有其本质上的劣性,但必须承认它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和不可或缺性,因而海德格尔仍然非常看重发展。只有环境和发展并举,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由于达到一个平衡点而稳定。

5 结语

海德格尔创造性地从本体论意义上揭示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现状,同时也描绘了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就要在与自然的具体交往中认识到技术的这种展现本质。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离不开技术,盲目地否定技术是愚蠢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应有所作为,在实际生活中应提防完全被技术占用,以致于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不再有别的位置,提防人与自然对立的极端状况,主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海德格尔的技术观中折射出的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由技术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的时代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袁振辉,曹丽丽.发生主体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复杂性视野[J].江南大学学报,2007,(1).

[4]杨卫军.海德格尔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5]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M].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3.

[6]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薛勇民,路强.论人对自然的责任意蕴--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

[8]方军.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看人与自然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海德格尔本质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童年的本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