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深度学习

2018-02-17 12:22葛宝琴
文理导航 2018年36期

葛宝琴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用主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深度学习:在设计中基于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课堂能引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课堂呈现更多思维的宽度、深度和力度,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基于目标;基于学情;基于课堂;精心设计主问题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学生能主动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崔允漷教授来我们学校的讲座中提到“教学专业首先体现在设计上,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设计决定实施。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学习,即高认知、高投入、情绪介入的主动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曾经以为一个个小问题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其实不然。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最本质的是思维的投入,而课堂教学的效果,最主要的指标是学生在课上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要使学生的思维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形成问题情境,小问题、碎问题、应答式问题就不能。

引导学生的思维投入,真正地进行课堂的深度学习,就要着眼于学生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主线的问题,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是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这就是“主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设计适切“主问题”,为学生创设适度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以“反比例的意义”一课的主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主问题设计的想法。

一、基于目标,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知识来设计主问题

核心素养是教学目的的新设想,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我们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学习目标中,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教学本质的东西,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把“数感”“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得以落地生根。

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认识反比例”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主问题:1.出示了六组相关联的量进行计算比较分类,填表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时发生变化的有哪些?可以怎样进行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和利用,从创设观察数据的变化分类引入,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抽象出关系式,通过对表格的填写让学生感到这种变化关系跟正比例关系不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学生亲历了反比例概念形成初期的发展过程,对每种量的大小变化有了初步感知,在数据的变大变小中提升了数感。

第二组主问题:聚焦积不变,猜想概括反比例。出示完整的反比例的两个表格,也就是(1)(4)两张表格。积不变的两个变量成什么关系呢?选择其中的一组深入研究:(1)仔细观察两个表格,其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2)选择其中的一组数据列式分析,尝试叙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围绕变与不变展开讨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在抽象概括中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函数的思想。

两组主问题的设计源于有了正比例的学习经验和基础,学生学习反比例困难不大,通过进一步研读教材发现“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校观念”等核心词,分类思想、对应思想、函数思想等多种数学思想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等思维方式能在课本中有所渗透,内容丰富,因而主问题紧扣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主问题既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又能让学生多一些哲学高度的思考。

主问题就是从教学核心知识、完成教学主要任务或学生的高参与度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是从正面直接关联与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二、基于学情,注重启发,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来设计主问题

数学课堂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始终“在学习”“真学习”,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呢?主问题能够担此重任,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反比例”的设计中的第一组主问题,通过让学生先计算填写表格,带着问题先独立研究,自主发现。对四组熟悉数据的计算与观察,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数量关系的丰富,更对每种量的大小变化有了初步的感知。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大组汇报,分享学习成果。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对每种量的大小变化有了了解,为后面“不变”量的发现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对各组数据的观察区分中感受到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倾听、质疑、碰撞、互助、分享,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讨论步步深入,通过主问题引导出有张力、有思维含量、有个性交流的课堂,帮助了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迈进。

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适度点拨和适时小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概括,并努力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系,既可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可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学科观念。

三、基于课堂,捕捉生成点,为引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设计主问题

有些老师以教会知识为目标,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某些教师对教学理解的一道屏障。而我们的教学本身要超越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回答,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推进学习逐步深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感觉不到问题存在,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难于进行深度学习。

正如在“反比例的意义”教学中的第二组主问题:聚焦积不变,猜想概括反比例。出示完整的反比例的表格,思考:其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了吗?这样的问题就是围绕“变与不变”展开,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讨论交流后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单价和数量、每袋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成反比例,反比例的“反”体现在哪里?与正比例關系有何不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核心问题后,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考进入新的状态,每位同学都尝试通过数据分析、个性化思考进行验证说理,主动对话、思辨探索,最终归纳出了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引出了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图像。

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了数学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比反比例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为反比例的意义建立了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师生共同分享了思考、交流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创建了一种开放的、灵动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

教学中“问题”不宜多,否则教学将散漫无序。这就需要对诸多问题进行遴选。只有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最能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才是教学中的“主问题”;主问题不等于是一个问题,可能是围绕一个主要问题形成的“问题组”或“问题串”。

总之,“主问题”是教转化成学的枢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个引导,“主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序,有更多思维的宽度、深度和力度,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真正地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