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英杰
(辽宁省建平县植物保护站,辽宁 建平 122400)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谷子白发病菌。病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谷子的幼苗时期。种子上沾染的和土壤、肥料中的卵孢子发芽后,用芽管侵入谷子幼芽芽鞘,随着生长点的分化和发育,菌丝达到叶部和穗部,谷子染病后,从幼苗到成熟期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分别为灰背、白尖、枪杆、白发、刺猬头(看谷老、谷贩子),这些症状老百姓统称为“枪杆”。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肥料和附着种子上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
建平县是杂粮生产大县,谷子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近几年种植面积明显增加,达到50万亩以上,谷子白发病在建平县是制约当地谷子的高产稳产和谷子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发生,一般地块病株率为3%~5%,个别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70%以上,2017年全县“谷子白发病”发生偏重,部分地块发病株率也达15%以上,个别地块达40%以上。笔者根据走访农户和实地调查,分析了“谷子白发病”发生偏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控对策。
建平县谷子传统种植,一般每亩播种量0.8~1.0kg,出苗后再通过人工间苗达到适宜的栽培密度,同时,谷田中伴生的恶性杂草谷莠子在苗期与谷苗极其相似,不易区分,特别是苗期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极易造成苗荒和草荒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所以谷子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近几年随着谷子地膜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间苗和除草不再制约谷子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同时受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玉米价格下调,重茬谷和迎茬谷的面积也不断扩大,导致田间病原菌不断积累,基数变大,是白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7年建平县春季谷子播种过后降雨较少,4月20日~5月20日总降雨量92mm,种子发芽出土时间拉长,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而苗期降雨又较多,5月20日~6月30日总降雨量990mm,其中6月16日~25日为连续阴雨天气,发病幼苗“灰背”上产生的大量游动孢子囊随风雨传播,再侵染发生较多。
随着地膜穴播谷子技术的推广应用,谷子机械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但播种机器质量和机手播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种植地块覆土过厚,导致谷子出苗缓慢,苗势较弱,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
部分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差,不知道谷子白发病需要提前预防,发病较轻也不在意、不防治,导致田间病原菌基数逐年增加;部分农民虽然已有防治意识,但没有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不知道防治白发病的具体药剂,或是没按照正常剂量使用,导致防治效果较差。
不同谷子品种对白发病的感病性和抗病性有明显差异,通过对全县多个乡镇的谷田白发病调查发现,连抗病性较强的山西红谷发病率较低,平均发病株率10%,而不抗病的大金苗发病率较高,平均发病株率为22%。
谷子白发病是一种以土壤为侵染源的病害,轮作倒茬是控制发病的有效途径。发病轻的地块,实行2年轮作,发病重的地块,要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尽量避免重茬和迎茬种植,适合轮作的作物有玉米、高粱、豆类、马铃薯等;种植山西红谷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播前精选种子,严格淘汰秕籽、痩粒。
播前用对路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谷子白发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播种前2~3d,用含有“甲霜灵”“精甲霜灵”药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按药剂使用说明足量用药,注意做到种子表面药剂均匀一致,种子包衣后,选择宽阔的地方摊开进行阴干,避免阳光照射。
2.3.1 合理施肥。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或堆肥,增施磷、钾肥,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促进谷子健壮生长,提高谷子抗病能力。
2.3.2 适时播种。近几年建平县春季气温回升较早,有的农户抢早播种,但地温回升较慢,由于过早播种,气温较低,出苗慢,延长了病菌侵染机会,所以在播种时间上不宜过早,建平县谷子播种适期为5月1日~5月10日。
2.3.3 提高播种质量。谷子播种深度3~5cm为宜,播种时该根据土壤墒情确定覆土厚度,土壤墒情好,覆土适当厚一些,土壤墒情差,覆土适当薄一些。覆土厚度一致,培育壮苗。
2.3.4 拔除病株。谷子拔节至抽穗期,在田间“白尖”出现但尚未变褐破裂前逐行逐垄地拔除病病株,并统一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不用病株沤肥,也不能将病株饲喂牲口,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带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