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菊,夏佳芬
盆腔炎性疾病(PID)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及盆腔腹膜炎,其中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为常见。若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既往称慢性盆腔炎[1]。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在“热入血室”、“带下病”、“产后发热”及“不孕”等病证中可见散在记载[2]。随着中国社会的时代进步及现代女性思想上的转变,性生活过早出现、性生活频繁、性伴侣不单一等想象的普遍发生,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现代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殖健康。笔者应用中药新技术,即中药督脉熏蒸治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二联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妇科2017年1—12月门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52例,年龄20~50岁,病程3个月至7年。纳入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5.77±6.54)岁,平均病程(2.64±1.69)年;治疗组平均年龄(36.08±6.57)岁,平均病程(2.82±1.6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如腰骶酸痛、小腹隐痛、白带量多、外阴瘙痒、易疲劳、易烦躁、失眠、低热、性交痛等症状。两组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科室协定方妇外3号:当归15 g、川芎 10 g、丹参15 g、乳香 6 g、没药 6 g、大血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三棱10g、莪术10g、皂角刺15g、赤芍15g,均为医院煎药机煎药,浓煎至100 ml,温度维持在38~40℃。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做好遮挡,灌肠时令患者患侧卧位,臀部靠近床沿,取灌肠器加入中药液100 ml,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插管,缓缓插入肛门10~15cm,举高灌肠袋保持药液面距肛门约30 cm,使药液缓慢灌入,结束后夹管,拔管后擦净肛门。安置患者,嘱其患侧卧位维持15 min,药液保留1h以上,1次/d,10d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督脉熏蒸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同对照组,在中药保留灌肠结束后,开始中药督脉熏蒸。采用本科室协定方熏蒸2号:小茴香6 g、炮姜6 g、延胡索15 g、益母草15g、五灵脂10 g、没药5g、当归15 g、川芎 10 g、蒲黄 10 g、蛇舌草 30 g、败酱草30 g、大血藤15g,均用医院煎药机煎药,浓煎至两袋,每袋250 ml。使用杭州一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Z-200C型熏蒸床,将药物倒入督脉熏蒸床孔内并开机,调节温度为73~75℃,15min后药液煮沸产生中药蒸汽;约40℃,嘱患者暴露背部,平躺于熏蒸床上,背部正中督脉对准熏蒸床中央凹陷,保持体感温度在43~45℃。设定时间为1 h,1次/d,10 d为1个疗程。
1.3 护理措施
1.3.1 灌肠护理 灌肠前检查一次性灌肠器使用期限及外包装是否完整,禁止使用过期及外包装破损灌肠器,禁止一次性灌肠器反复使用;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并告知患者灌肠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灌肠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如遇阻力,应嘱患者深呼吸配合治疗,阻力减弱或消失后继续操作;在保留药液过程中,如遇患者有便意,应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同时降低灌肠袋高度以减轻压力;操作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心慌、胸闷、腹痛、恶心、呕吐、冷汗及面色苍白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相应处理。
1.3.2 熏蒸护理 熏蒸前应排空大小便,适量饮水,不宜空腹或饱餐;熏蒸时应根据患者身体条件及热敏度调节合适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烫伤,或因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熏蒸前后均应做好保暖工作,以防感冒;熏蒸过程中应多次巡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出汗情况,如出现肤痒、皮疹等药物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熏蒸;熏蒸过程中如出现心慌、胸闷、恶心、头晕及多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熏蒸;熏蒸结束后,应避免快速起身,防止体位性眩晕;熏蒸结束后,应适当补充水分,2 h后方可洗澡。
1.3.3 心理护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容易反复发作,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悲观、烦躁及自卑等心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加以心理疏导,强调心理因素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4 饮食护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饮食宜清淡且营养均衡,可多食高蛋白食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煎炸、烟酒等刺激之物,宜多饮水,且保持大便通畅。
1.3.5 卫生宣教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穿紧身裤、连裤袜等不透气的丝织品;应勤换洗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不在阴凉潮湿或湿热的地方久留。减少性生活次数,且注意性生活卫生,禁止经期性生活,避免不洁的性接触。
1.4 疗效标准 依据参考文献[3]指定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均正常,半年未复发;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超声有明显改善;有效:上述均有改善,但月经来时仍有不
适感;无效:诸症经过治疗均未改善。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 8例,有效 1例,总有效率为92.3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6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02< 0.05)。
3.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本病属于中医“下腹痛”、“带下”、“癥瘕”、“痛经”及“月经不调”等范畴[4]。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正气不足,余邪未尽,或风寒、湿热、虫毒之邪乘虚而入,至气机不畅,瘀血内停,与风寒、湿热、虫毒等互相交结,阻滞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迁延不愈。其常见病因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及肾虚血瘀[2]。
3.2 中药保留灌肠的作用机制 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一大特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观察证明,中药保留灌肠对其有一定的疗效[5]。从解剖学上来看,女性阴道子宫后方与直肠毗邻,中药保留灌肠是通过直肠给药,直达病所,且经直肠黏膜给药较口服给药吸收更快,可更好地发挥药效。本文对照组以大剂量大血藤、败酱草、蒲公英、皂角刺为君,清热解毒,当归、川芎行气活血,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活血化瘀,丹参、赤芍凉血活血,共奏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之功。
3.3 中药督脉熏蒸的作用机制 中药督脉熏蒸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物理热量与中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蒸汽,熏蒸人体督脉,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总督一身阳气,通过熏蒸皮肤给药,使药物透皮渗入督脉诸穴,内达盆腔,起到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本文治疗组组方以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延胡索、没药行气止痛,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益母草、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佐以蛇舌草、败酱草、大血藤清热解毒,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活血、行气散瘀之功。
本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此可见,中药督脉熏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综合治疗护理较单纯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护理更有助于提高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综上所述,中药督脉熏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综合治疗护理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264.
[2] 罗松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255.
[4] 袁小芳.慢性盆腔炎的综合治疗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1,11(11):51.
[5] 张景岚.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不同插管长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1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