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
历史数据图表是指与历史数据有关的统计图、统计表,通过数据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历史数据图表试题频繁出现,常见题型包括数据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命题专家侧重考查同学们从历史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图表题的特点是:图表丰富,形式多样,考察范围广泛。因此,学生在审题和解题时经常犯错。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模型化”的审题和解题技巧。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学生在历史图表题审题和解题中常犯的错误有:史实记忆不清造成的无谓失分;审题不细心,漏看、错看;忽略图表中的隐藏信息或没有充分挖掘图表中的信息。基于学生常犯的错误,我构建了历史图表题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模型,这个模型的运用分成四个维度,即“主题性”“趋势性”“特殊性”“整体性”。
所谓“主题性”,指的就是命题专家的命题立意。这里面可以挖掘出的信息有题目的主旨、时间概念、作者的态度等。这些信息的有效挖掘能够帮助我们排除掉部分甚至全部错误选项。下面,我结合具体的题目说明:
如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这道题的主题隐藏在图表中,即“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此,A选项就是错误的。忽视掉主题性的学生很容易错选A,因为他们只关注到了1945,错误地联系到抗战胜利。
所谓“趋势性”,指的就是图表题所给数据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可能是不断变大,不断变小或者曲折发展。学生应该在读题的同时将變化趋势画在边上,从而帮助自己排除错误选项。下面,我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
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按照模型思路,我们首先看“主题性”即《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排除C、D选项(时间不符合)。其次看“趋势性”,即先增长,后略有下降;总体趋势是增长。排除A(持续增长)。我们还可以就这道题继续深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鸦片战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先升后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认识到自然经济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存在着抵抗。
所谓“特殊性”,指的是图表题中特殊的部分,如所给数据出现了“0”或巨大落差;图画中的人或物带有明显的夸张。命题专家就是希望我们看到这些特殊的地方,并且结合所学的知识给出最合理的解读。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如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按照“特殊性”原则,这个图的“特殊性”就是1945年以后连续的巨额法币发行量。学生按照老师所传授的审题和解题的模型意识,很容易发现这个特点,并由此联想到课本中的图“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拎着成捆的钞票去买米”。选出正确答案C也是水到渠成的了。
所谓“整体性”,指的是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命题专家在设置选项时,可能故意设置表述正确,但不完全符合题意的选项。如果我们不能够全面地把握图表题的立意,就会掉进陷阱,造成失分和遗憾。下面,我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提高了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
B.实现了英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C.引起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
D.改变了英国世界经济地位
根据“趋势性”农林渔业从业人口的比重下降,结合时间可以判断工业革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口减少。A答案有道理。但是,根据“整体性”原则,如果A答案是正确答案,那么命题者为什么要给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职业人口比重呢?为什么要给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产值比重呢?因此,B答案才是正解。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在采取了“模型”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之后,学生的审题更加细心了,学生解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高涨。教师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越来越强,教师的被认可度越来越高,教师研究教学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模型”构建,在路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