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龙舟社团文化建设相关问题

2018-02-16 08:29景仕荣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景仕荣

摘    要: 中国素有龙的传人的说法,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古至今关于龙的传说多种多样,龙舟作为一项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文化内涵已经超出体育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而高校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高校龙舟社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龙舟社团文化建设    实践之惑    应对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在中华大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龙舟运动作为中华龙文化的一个载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地域特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2]“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龙舟社团在发挥竞技体育精神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做出贡献。

一、龙舟文化概述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力量象征,与之一脉相承的龙舟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龙舟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同时是我们民族优良品格的体现。在龙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尽相同,基本不外乎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合作拼搏的精神,这样的龙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逐渐积淀的精神文化。

(一)龙舟文化的起源。

关于龙舟文化的起源,说法可谓数不胜数,从古代先民的图腾与祭祀到西周“舟”与“龙神”结合的产物——“龙舟”,再就是到现在人們一说到龙舟,大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和纪念屈原有关。

其实根据专家考证的龙舟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端午龙舟的起源应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得多。龙舟在中华大地各个地区发挥的作用都极具代表性,比如苏州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广西人们为了纪念马援、福州人们为了纪念王审知等。

(二)龙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龙舟文化怎么发展也离不开它所扎根的龙文化,龙舟文化以龙舟这样的载体,主要采用龙舟竞渡的方式表现,它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它还蕴含浓厚的中华儿女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在高校社团建设中,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龙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增进社团内部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龙舟文化充分体现出它所具有的民族性、团结性、包容性、竞技性等诸多特性。

二、高校龙舟社团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龙舟队成立于2010年4月,在学院领导的重点关注支持下,现有龙舟队男队员80名、女队员12名有22人龙舟2只,12人龙舟1只,并配备专业船桨、救生衣等设施设备。队伍秉承“自强进取、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队训,以“团结、奋进、文明、育人”为宗旨,严格管理、科学训练,在短短的时间内队伍发展迅速。学院积极推广与普及龙舟运动,学院愿为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愿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九年的发展,学院龙舟队在国内外各项赛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重成绩忽视文化建设。

在龙舟比赛中,大家都非常关注队伍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连续九年获得苏州端午节金鸡湖国际龙舟赛男子组22人大龙舟冠军,并且在2018年代表苏州参与了江苏省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女队取得金牌,男队取得两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很多人都忽略队伍的建设和平时训练情况,一般都不予以关心。其实,一支成熟的龙舟队伍,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员组合,而是要从了解、关心队伍的每个队员的情况到平时队伍的思想走向,再到整个队伍的文化建设每个方面都需要有专人指导。高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龙舟又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运动,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是高校龙舟社团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

(二)龙舟运动的活动经费不足。

龙舟作为学校的品牌社团,在平时经费的使用中还是等同于学校一般的社团,龙舟作为传统的水上运动项目,所需的龙舟、桨和救生衣都是有相关的指定标准的,加之平时训练中因强度大、消耗多,所以学生日平均消费远远超过其他社团的学生。学校在资金投入上直接取决于比赛的成绩,比赛成绩优秀时,投入的资金就相对多一点,比赛成绩不尽如人意时,投入资金就少,这样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阻碍学校龙舟运动的发展。

(三)龙舟运动的价值取向不明确。

龙舟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价值。因为龙舟是一项讲究集体荣誉感同时又特别讲究团结协作的水上运动,若没有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没有永远不服输的坚强意志,没有业精于勤、长期刻苦耐劳的训练,则要划好龙舟是根本不可能的[3]。假如所有的体育竞技项目都能够由结果推知过程,那么龙舟数以千计的各种各样的奖牌是完全可以由结果推知龙舟团队在平时训练中付出的一切包括那些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文化的力量的。一些高校还是没能看透龙舟带来的影响价值和龙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对于参加龙舟队的学生优惠政策不明确。

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迅猛发展的今天,龙舟项目也不例外,高校龙舟社团建设在各大高校陆续兴起,越来越多的全国大学生龙舟赛事吸引各大高校积极参与,在这样大好的发展形势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龙舟运动需要的人数较多,对学生的身高、体重及身体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刻苦的训练消耗的能量巨大,通常都是超负荷训练,因此需要大量的能量补给,之所以有的高校龙舟运动停滞不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参加龙舟社团的学生相关优惠政策不够,对学生的关心还需要加强,让学生在积极投入刻苦训练的同时感受到学校带给他们如家一般的感觉,为进一步优化校园社团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应对之策

(一)努力搭建交流平台,让龙舟文化发扬光大。

龙舟比赛是最能体现团队协助精神的体育运动,对于队伍的建设和平时训练情况,要予以特别的关心,龙舟队伍建设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高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龙舟又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运动,外包学院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走出国门,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路上可以走得更远,争取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在一年一度的苏州金牌赛事——金鸡湖国际龙舟赛中外包学院会联合多个国家的龙舟队共同参与其中,将中国的龙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外国参赛队伍,这将大大加强龙舟社团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情怀,保持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4]。除此之外,学院龙舟队还率先跟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合作,因为苏州本就有“东方威尼斯”的称号,通过龙舟这个项目威尼斯和苏州建立友好城市,大家约定每年互访交流,通过龙舟这项中国的传统水上运动,既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又切磋了龙舟技艺。

(二)各部门协同创新,鼓励学生参与龙舟运动。

学校在对待龙舟社团建设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首先,龙舟训练会占用大家很多休息时间,学生一门心思地刻苦训练,难免学习上花的时间会减少,因此学校应制定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不至于有学生因此出现挂科、重修的现象。其次,龙舟社团参加全国各地乃至出国参加各项龙舟竞渡,代表的是学校的形象,都是为学校争光,学校各位老师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样龙舟社团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最后,在评奖评优中应该对于参加龙舟比赛获得好名次的学生予以优先考虑,这样才会让参加龙舟的同学在训练之余又有投身学习的信心。让全体社团成员杜绝轻训练、重学习,或者轻学习、重训练的“不正之风”。

(三)重点扶持品牌社团,促进高校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

龙舟作为学校的品牌社团,在经费的使用上应不同于学校一般的社团,龙舟作为传统的水上运动项目,人员多,训练强度大、消耗多,学生日平均消费大。因此,学校应该在平时学生训练中予以餐费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在刻苦训练的同时无后顾之忧,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这样大家的积极性会有更大的提高,为成绩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校龙舟运动的发展有促进和提高作用。

(四)通过品牌社团的示范作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龙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学校社团建设需要的,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与文化,才有现如今龙舟竞渡方方面面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可以说龙舟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同时对大学生的意志也是很大的考验。我们要发扬龙舟精神在学校各方面的示范作用,让龙舟的价值在如今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四、结语

社团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伴随着各大高校龙舟运动不断兴起,中华民族传统的龙舟精神将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高校龙舟社团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相信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高校龙舟社团必将引领高校社团文化走在时代的前列,在有着悠久龙舟文化的中华民族,龙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这块新阵地必将结出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10.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27号文,2016.

[3]万建中.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3):44-46.

[4]劉秉果.龙舟运动发展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1991(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