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海燕
(宁海县食品检测中心,浙江 宁海 315600)
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愈来愈大。在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提高食品添加剂检测质量的重要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新型的分析检测技术,一经诞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愈来愈重视的发展形势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检测质量。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研究,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有多种类型,现就其中主要的几种方法进行说明。①液-固吸附色谱法。吸附色谱当中试样组分分子以及流动相分子对吸附剂表面会产生竞争性吸附,通过组分以及固定相吸附力不同而分离。②液-液分配色谱法。这一方法结合流动相以及固定相极性不同可以分成正向色谱法及反向色谱法[1]。③空间排阻色谱法。这是凝胶作为固定相的检测方法,和分子筛的作用比较类似。而凝胶孔径就要比分子筛大。当试样中大分子无法进入胶孔受阻的时候,会直接通过柱子,其能直接越过间隙首先出柱。④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或者是化学键合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通过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者是选择性系数差别来实现分离的方法。对于这一色谱法类型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合成离子交换剂。
①高效液相色谱柱能反复使用。②高灵敏度。③分离率高。④速度快。⑤能实现自动化操作。从这些优势能够看到,将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中,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检测的质量和效率[2]。
甜味剂是人工合成的添加剂,有安赛蜜、糖精钠等。在食品中添加人工合成甜味剂比较方便和经济,所以应用得比较广。但是,如果添加剂的量比较大,对人的健康就会产生危害,所以检测这一类型的添加剂就显得比较重要[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饮料中的几种甜味剂进行检测,样品预处理后通过色谱柱分离,将乙腈-磷酸二氢钠水溶液当作流动相梯度洗脱,并放置在紫外条件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几种甜味剂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在0.5~2.0 mg/L,回收率在80.5%~95.3%,通过这一检测方法的应用,在5~6 min就能完成样品的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对食品中的9种抗氧化剂进行准确测定,在30 min左右就能分离出食品当中的抗氧化剂,加标后样品回收率也能达到80%以上。
食品中的色素是赋予食品色泽或者改善色泽的物质,有化学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天然色素添加到食品中是安全的,但是在价格上相对比较高,并且加工当中也比较容易变色。而合成色素色泽比较鲜艳,也有着比较稳定的性质,着色力比较强,价格上也比较低廉,所以合成色素的在食品中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但是,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反应制取的,有的合成色素有致癌性等,对人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所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就比较重要。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对鱼子酱中的合成色素进行检测,运用XDB-C18色谱柱,流动相是甲醇-乙腈(1∶1),乙酸钠溶液0.01 mol/L,16 min就可以分离8种合成色素。通过检测的结果能够看到,几种色素的线性关系比较好,浓度在0.05~50 mg/L,加标后的回收率在89%左右[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色素,灵敏度比较高,适合检测人工合成的色素,操作也比较简单。
科学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从整体上提高检测的质量和效率。在未来食品安全管理愈来愈强的情况下,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力度也会进一步的加大,高效液相色谱法必然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