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文字有着独特魅力和韵味。品味语言和领悟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体会其艺术魅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语文教学是美的,感悟语言文字渗透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美、表现语言美和创造语言美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中华文字;阅读教学;发展思维;生命力
一、 品味语文的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情境法、批注法
1.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好处,形成语感。著名的语文教师余映潮曾经说过:“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朱自清)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2.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式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3.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
4.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法”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批注法”在语文教学领域很受推崇,这种做法利于挖掘学生在自我朗读中的个性体验,是一种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深化阅读,提高见识,训练写作的好方法。
二、 大胆想象,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文字
意境是人们通过阅读文字内容在脑海当中依托生活经验生成的情景画面。在意境生成的过程当中丰富的想象力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领略语言文字意境美的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向来以富于意境美而著称。船因“无人”而“自横”。一个“横”字写出了出船的姿态,一个“自”字写出了船的意态。诗的深幽静寂的境界,诗人恬淡自适的意趣,都通过这只空自摇晃的小舟表现出来了,形成完美的意境。
三、 借用课件,创设意境美
教学中巧用电脑,自制图片投影,录音、音乐和电影剪辑等课件,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知《鸟的天堂》那千姿百态,《海底世界》那色彩斑斓,《可爱的草塘》那神秘变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感受美。
四、 细细品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炼美
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表达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詩人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诗中涉及的场景、所记叙的事件、描写的人物及其内心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的《观沧海》写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将作者的雄心和远大的报复,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精练之美。
五、 潜心默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修辞美
文中的语句因为有了修辞,增加了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样一来学生感受文本具体语句时就能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生联系,变相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例如:鲁迅《故乡》一文对中年杨二嫂的描写:“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用“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传神的比喻,刻画出中年杨二嫂特殊的体型,将其生活上的窘迫,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对挖掘这篇小说的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感受汉语修辞的整齐美与参差美、明晰美与朦胧美、平实美与夸饰美、精练美与繁丰美、具象美与创新美、调和美与对比美、色彩美与音乐美;情趣美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
六、 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促进自我发展
因为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阅读的独特个性化的理解。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重视阅读,阅读之美就潜藏在字里行间,要用心去挖掘、去感悟,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实践中的“厚积”才有可能在说话和写作中“薄发”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学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树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589.
作者简介:
刘金峰,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平乡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