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虎
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我国在2015年首次提出“双一流”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 》到《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建设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前所未有,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为对接“双一流”建设,各省市、高校高度重视,认真领会精神,纷纷出台建设计划、方案,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强力推动“双一流”建设。
当前,一流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中心主题,但聚焦于整体现状分析和研究反思的文章很少,仅有的综述文章均为研讨会综述。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流学科的元研究——一流学科的研究现状怎样、研究框架是否科学完备、存在哪些问题等,及时对当下研究进行总结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文献信息特征对一流学科研究进行梳理,以求客观准确反映一流学科研究现状,为后续一流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不限年份选取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单库收录的篇名含“一流学科”的文献数据,具体检索表达式为:(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并且(题名=一流学科)(精确匹配),共检索出154篇论文,检索日期为2018年6月20日。通过对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等内容进行阅读反复矫正,删除了会议通知、广告、重复论文等不符合要求的论文18篇,最终锁定符合条件的期刊论文136篇。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辅助以SATI 3.2、SPSS 22.0、UCINET 6.0、EXCEL等软件,从发文数量、发文机构、研究主体、研究基础、研究热点等方面,对136篇一流学科论文进行分析,探析我国一流学科研究状况。
图1 1998-2018年一流学科研究论文数量图
如图1所示,我国一流学科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成长两个阶段。1998年至2015年为萌芽阶段,18年间发文24篇,年均发文量1.3篇,一流学科研究呈零星分布,学者对其关注度弱。2016年至今为成长阶段,该阶段一流学科研究呈井喷式增长,一年发文数量超过以往年份的总和。分析一流学科研究升温的原因有二:一是国家政策的强力带动。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为一流学科研究注入了强化剂,加上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发文的周期相对较长,2016年才表现出强劲的论文增长态势。二是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学术活动增多。2016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组织召开了规模宏大的专题研讨会;《中国高教研究》等期刊开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研究专栏,共话一流学科发展。整体而言,该阶段一流学科研究视角多元、方法多样、内容深刻。
运用SATI 3.2软件对“地址”字段进行抽取和统计,对发表一流学科核心论文的一级署名机构进行查重和合并,将分支机构归入主体单位中。统计发现:一是不论从发文机构数量还是发文数量来看,高等院校都是我国一流学科研究的主阵地。如图2所示,一流学科研究的发文机构按性质可归为高等院校、行政机关、科研机构、学会协会、企业等五类,共有86个,其中高等院校有74个(占比86.05%),发文122篇(占比89.71%)中国人民大学发文量最多(9篇),其后为浙江工业大学(6篇)、南京农业大学(6篇)、浙江大学(4篇)、南京师范大学(3篇)。二是一流学科研究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办学水平高。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机构25个,约占机构总数的29.07%,这些机构从所属地域来看,均属于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从办学水平和层次来看,除浙江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属于地方重点建设院校外,其余为211和985高校,并且以985高校为主。
图2 发文机构类型图
统计发现,136篇论文发表在48种期刊上,其中南大核心期刊27个,北大核心期刊21个,数量旗鼓相当。依据布拉德福定律[1],将一流学科论文按数量大体相当的原则(平均约45篇)把排序的期刊分为3个区:载文量大于等于11篇的期刊区(3种期刊、47篇文献);载文量大于等于4小于11篇的期刊区(9种期刊、46篇文献);载文量小于等于3篇的期刊区(36种期刊、43篇文献)。第一区是核心区,第二区是相关区,第三区是非相关区,按照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比n1:n2:n3 =1:а:а2,对3个区域进行比较,可知它们的期刊数量按近似于3的倍数增加(3,9,36)。可以推知布拉德福定律分布系数约为3。对于一流学科研究而言,34.56%的论文集中于约6.25%(3种)的期刊中,68.38%的文献集中在25%(12种)的期刊中。这说明一流学科的论文集中在少数核心期刊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期刊群。《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这3种期刊组成了一流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他们开辟专栏,为宣传一流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表1 核心期刊群的发文情况
统计发现,1998-2018年共有63篇论文得到项目资助,约占论文总数的46.32%。如图3所示,国家级项目论文21篇,约占总数的33.33%;省级项目论文17篇,约占总数的26.98%;校级项目论文12篇,约占总数的19.05%;市厅级项目论文7篇,约占总数的11.11%;部级项目论文6篇,约占总数的9.52%。可见,我国一流学科论文主要来自于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和校级项目资助,而部级项目资助最少。在国家级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以及全国教育规划课题资助论文分别为13篇、6篇、2篇;在校级项目中,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校级平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项目位居前两位。
图3 论文所属项目级别分布情况
依据中国社科院郝若扬“综合发文量和被引量、论文所载或所引期刊水平、论文所属学科类别作为数据统计样本等因素确定核心作者”的观点[2],在排除论文所载期刊影响因子(本文所选均为核心期刊,可忽略)外,运用普赖斯定律[3]先行划出核心候选人的范围,综合考虑被引频次因素最终确定7位核心作者(如表2所示)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武建鑫发文量最多(6篇),其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春林(4篇)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刘国瑜(3篇)。进一步分析高频作者的合作情况,选取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前10位第一作者为高频作者,运用SATI 3.2构建共现矩阵,将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0,先进行二值转换,再进行网络密度分析,得到网络密度为0.0000,说明一流学科的高频作者之间不存在合作。
表2 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及发文量情况统计表
文章借助被引频次统计,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在9次以上的为高被引文献,共计23篇(见表3),通过对这23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高被引论文的高产作者为张德祥和朱明,各为2篇;高被引论文的高产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各为2篇。这些作者观点影响力大,这些机构的一流学科研究较为成熟。通过分析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发现高被引文献基本上围绕“什么是一流学科”“一流学科的要素”“如何建设一流学科”三个主题展开,这与下文中的研究热点分析得出的理论相一致。
表3 论文被引频次(部分)
以精读摘要为主、泛读正文为辅确定研究方法,对于包含多种研究方法的,取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参考徐辉、季诚钧[4]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划分,结合实际,将一流学科论文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两大类八小类研究方法,如表4所示。
总体来看,现阶段一流学科研究以定性与思辨方法为主(占比80.15%),定量与实证方法占比19.85%。具体来看,思辨分析最多,美国和国内知名大学的案例分析其次,经验分析第三,基于历史视角的研究和综述研究最少,显现出我国一流学科研究缺乏对一流学科历史演变的思考和对现有研究的述评,这可能与一流学科研究引起关注时间不长,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等原因有关。
表4 一流学科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研究热点主要通过关键词来反映。先对136篇论文关键词进行整理:删除比较宽泛与主题无关的关键词(如“学科”“建设”“大学”等),合并意义相近的关键词,然后对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选取频次≥3的高频关键词17个,运用UCINET6.0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的权重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越多。可以看出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是学科建设,接着是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等。利用SATI 3.2软件构造关键词相似矩阵,进而构建相异矩阵,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 22.0作多维尺度分析,如图5所示。结合对文献进行阅读,得出我国一流学科研究的研究热点。
图4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5 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结果
1.一流学科的认知研究——内涵与外延。包括关键词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双一流”、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要研究世界一流学科的本质内涵、定位方法、战略意义、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关系地位等。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武建鑫采用词频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归纳出世界一流学科的四个标准: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5]。对于一流学科的定位,耿有权认为实践中存在八种有价值的定位法:学科排名、国家战略、大学规划、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大学财富、自我理想、办学特色,采用任何一种定位方法都存在局限性[6]。至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关系和地位,普遍认可的观点为: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当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先行、为基础。
2.一流学科的节点研究——建设要素。关键词包括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评价、大学排名、学科生态系统,主要研究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要素如学科生态系统、学科布局等。武建鑫以组织生态学为理论基点构建了大学的学科生态系统,阐述了由学科组织、耦合网络、治理结构、绩效考核四个方面构成的分析框架,以及体现学科组织个体的生长、学科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学科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演化机理[7]。为培育学科生态系统,我国大学应该首先优化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将学科组织独立生长阶段过渡到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阶段,然后侧重解决学科系统的协同创新难题[8]。
3.一流学科的路径研究——建设方法。关键词包括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文化、学科评估、人才培养、学科方向,主要从学科价值取向、学科文化、学科制度、学科评估、一流师资等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分析视角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组织生态学、哲学等学科领域。一流学科的经验主要介绍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区,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国内985或211知名大学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针对学科建设讨论对学科发展的精神内核关注不足的现状,陆根书、胡文静认为建设一流学科,需重视学科传统、内在品质的积累,培育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特色鲜明的学科文化氛围[9]。张德祥则认为,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院系谋划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关系,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和学科生态的关系,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人才与体制机制的关系,学科规划、实施与评价的关系[10]。
我国一流学科研究尚处于成长阶段,以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是我国一流学科研究的主阵地;《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组成了一流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部级单位对一流学科研究的资助少;高产作者合作程度低,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一流学科的研究范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应由侧重于理论研究向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转变。现阶段的一流学科研究多数为定性与思辨研究,定量与实证研究较少,显示出我国一流学科研究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理论还不够自信。与之相对应的,借助理论指导的一流学科的实践探索道路自信也不足,表现为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少,相关研究对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是否科学、路径是否合理、能否达到目标等问题缺少跟踪评价,不能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大而广、指导性强的意见建议。
一流学科研究的逻辑体系未健全,认识论研究有待丰富。通过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来看,我国一流学科的三大研究热点为认知研究——内涵与外延、节点研究——建设要素、路径研究——建设方法。相比一流学科内涵外延的本体论研究,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要素的认识论研究偏少,虽然有些要素在建设方法中有所体现,但聚焦于一流学科建设要素的单体研究还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