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峥嵘,聂铭硕,巨晨琛,刘志东,丁 卢,黄柯铭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在当今的中国,旅游业已然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和强劲的产业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都不断推动旅游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比如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缺乏对旅游地的保护;游客的素质有待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产业难以发展;国际化旅游政策不完善等。其中,贫困地区存在着土地资源贫乏;交通发展落后,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导致旅游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比如位于河北保定的涞源县,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但是由于身处大山深处使得其与外界交通不便,最终导致长期的人均收入低下,近两年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旅游精准扶贫才得以发展。总的来说,我国旅游业在不断发展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稳步前行。
通过实地调研,做问卷调查并收集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真实性。为达到深入了解旅游方向精准扶贫情况,组织团队亲自到达选取到的河北省内精准扶贫项目的地点,从而达到收集有利资料数据的目的。选择调研地区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以谈话形式对旅游方向扶贫措施的感受以及心态变化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以往实地考察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确保本次调研选取的范围具有代表性,针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地点,调研对象分别从保定涞源县以及邯郸馆陶县选取,分别选取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主要针对涞源县的白石山温泉康养小镇以及河北邯郸馆陶县的粮画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杂粮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
我们首先调研了涞源县。涞源县实施国家扶贫政策领导,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与华中集团紧密合作,建设白石山温泉康养小镇。这里青山环绕,环境优美,拥有五星级高端客房、容纳6 000人的高端会议中心、提供容纳上千人就餐的宴会厅、相对独立的安静高端精品客房区以及国际温泉康养中心,是一个集住宿、会议、宴会、温泉及娱乐于一体的五星级国际度假村。
通过建设涞源县特色小镇,促进了涞源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涞源的水质、气候和得天独厚的环境,构建绿色产业链,创新以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全面性绿色服务体系。以涞源独有温泉旅游资源,建设温泉疗养产业。集聚涞源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集绿色生态农业。同时也结合了当地涞源民俗,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响应国家倡导的特色小镇发展战略,打响扶贫战,结合当地的资源,为实现“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一党专政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扶贫开发的具体途径。
又如河北省馆陶县,当地建设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杂粮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自从2014年以来,不断地探索扶贫开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根据当地的真实情况,发展强区富民产业,这些特色小镇的建设,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极大地发挥小镇优势,结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了旅游方向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建设特色城镇,坚持在旅游方向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坚持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二元发展问题。小镇多处于农村地区,吸收当地居民,经过严格培训,解决居民的就近就业问题,通过当地特色文化,助力当地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特色产业想要出产业特色,我们必须结合最新科学技术,实现有效管理,大力提高生产力,人才集聚涉及多个工业领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数万个就业机会。助力小镇旅游产业,实现产业扶贫,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然,精准扶贫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旅游区建设资金的不足,将阻碍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当前中国农村也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青壮年多在外地发展,人才缺失,如何将人才吸引回来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扶贫的最大阻碍便是扶贫对象对于扶贫政策的缺乏意识,主观能动性差,政府宣传扶贫政策到每家每户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3.1.1 国家政策助力精准扶贫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的不停展开,产业扶贫项目成了极其重要的组成。国家在精准扶贫资金的投放领域下放了部分权利,保障资金能够精准地投放到每一个贫困户手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项目资金的使用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的现象,国家在旅游扶贫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截至2015年,通过农村旅游行业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已经占全国年度脱贫人口的1/5,一个个脱贫案例证明了通过乡村旅游行业实现贫困人口致富这条路是可行的。
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王和山在会议中指出,衔接“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不同行业的发展规划,共同制定农村旅游扶贫计划,为“十三五”开展旅游方向精准扶贫提供规划支持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支持旅游建设政策,实现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精准政策对接。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旅游方向精准扶贫将会成为扶贫道路上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2 精准扶贫稳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7年是稳健推进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之年,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2018年,继续实行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增加了贫困地区群众就业机会,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幸福感,推进精准扶贫再上新台阶,同时也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环境,交通也逐渐发达起来,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方向精准扶贫实现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全面发展。
3.2.1 资金短缺,扶持力度匮乏
当下的精准扶贫项目,针对农村旅游方向的政府扶持较为匮乏,是阻碍了扶贫推进的关键问题。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往往是偏向山区的农村。相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加大了旅游项目开发的难度,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基本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对旅游扶贫方向的筹备和捐资也较为贫乏,资金投入极为有限,难以达到开发的资金需求。因此,资金短缺,扶持力度匮乏成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一大劣势。
3.2.2 农村人才和剩余劳动力双重流失
目前,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才和劳动力大多向外流失,留在山区的基本为妇女儿童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农村的第一产业耗时长、收入波动大的特点对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较低,同时缺乏第二、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两者共同导致了剩余劳动力和人才向一、二线城市的转移。这对旅游项目的建设实施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旅游项目的基础化、低端化,缺乏具有吸引性的项目,造成旅游项目的单一化,形成一次性旅游消费地。
3.2.3 本地居民思想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农村居民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较为落后,不能与时代潮流思想同步,导致对项目建设主动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本地旅游产业下的服务人员素质较为低下,没有恰当的服务意识。导致多数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开发程度过低,或未开发或开发进程停滞。本地居民思想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制约了农村旅游项目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3.2.4 同步学习能力和技能培训接受能力较低
山区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应的学习思维能力,对政府提供的扶持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接受能力较差。多数地区在对当地居民的培训过程中,显示出居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较低,导致产生了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化利用和服务阶段的过多漏洞。因此,当地居民较低的同步学习能力和技能培训接受能力是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之一。
精准扶贫工作中,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可观资金的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景区,不拘泥于国家资金的绝对覆盖。旅游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需要社会的力量,号召社会企业投资旅游产业,弥补景区建设缺口,政府与社会的财政相互支持助力景区的建设开发。当地居民也可以开展旅游合作社,大家共同集资,建设大家的旅游景区,共享旅游受益。但是在引入资金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旅游景区建设的核心精准扶贫,确保引入的资金可以普惠当地群众,不搞差异化投入,不再度增大贫富差距。在资金引入过程中也要为企业明确定位以及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组织社会优秀力量共同助力精准扶贫。
号召当地青年回归故乡,增强贫困地区的年轻力量。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青年人大都外出谋生路,贫困地区形成空心村现象。政府向外出打工青年宣传家乡形式,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便捷政策支持,鼓励青年创业致富。同时在当地开展技能培训班,为当地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身能力。通过培训为他们提供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融入新的生活,有利于当地引入旅游产业时,当地贫苦人员能够有一技之长,在复杂的旅游景区中占据一席之地。政府也要适当引进优秀人才,区域建设需要人才的创新。贫困地区建设旅游景区,更需要引入优秀的人才进行景区建设。在景区的整体管理以及景区的维护方面也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
当政府要发展旅游产业扶持贫困地区时,要提前向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对贫困地区进行摸底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意识,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工作,改变当地群众的守旧思想观念,鼓励当地群众接受政府政策,支持发展旅游产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鼓励人民群众融入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浪潮中来,在浪潮中扮演合适的角色,谋取自己的生活。既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也为家乡的脱贫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