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旻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是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作为景观设计方向的一门特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根据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为人们创造优美的园林环境。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其授课对象为艺术院校的美术生,他们一方面有设计表现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对生态学等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本文根据学情分析和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首先,艺术类考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不够,认为景观设计就是把图画好,认识植物不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第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实地踏勘能力还不强;
第三,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薄弱,对自己的专业书籍阅读很少,对专业以外的书籍阅读量更少,眼界还不够开阔。
第一,教学中没有将植物种植设计与其他设计课有机结合,在该门课程中学生重视植物的选择,填写“苗木表”,但是在其他设计课程中,他们又将植物忘到脑后,在设计中随意地填画植物,并没有将其作为设计的一个必要元素坚持学习下去;
第二,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小山头建好之前,学生缺乏植物种植设计的实践场所,对于自己的方案只能纸上谈兵;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参观、考察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实例。
艺术院校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应该有良好的方案规划与表达的能力,而植物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对植物的设计也应该遵循相关设计课程的教学规律,让学生既了解、认识植物,也要将其运用于方案设计中,并且能正确地进行表达。因此,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区别于农林院校的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初步拟定为:熟悉本地常用园林植物观赏特性与种植特性,掌握植物的基本配置手法,掌握种植设计程序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该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结合教学目标,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的教学内容(理论+实践)进行了以下改革。
2.2.1 理论教学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共安排了三周时间,共48个课时,理论课时为14课时,其余的课时用来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
对于庞杂的植物学知识来说理论课时是比较紧张的,我们根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对于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以了解够用为主,把重点放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上。具体安排为:
(1)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基础,4课时,以身边的植物景观导入课程,讲解什么是植物的种植设计,图纸是如何表现的,让学生首先建立起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接着讲解园林植物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的定义、分类、中国的种质资源等,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概括的了解。
(2)园林植物配置方法,4课时,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与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组合搭配。
(3)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原理,2课时,环境与植物景观的生态关系。
(4)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2课时,植物根、茎、叶、花的观赏特性以及美学特征。
(5)植物景观设计的程序,2课时。以一个植物景观设计的案例讲解种植设计从承接任务、现状调查、规划设计以及后期服务的一系列流程。
2.2.2 实践教学
种植设计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配合以上理论教学,安排了以下实践环节:植物观察与搜集、植物现场辨识、现场测绘、课程设计以及方案施工。
(1)植物观察与搜集
该环节要求学生搜集整理自己身边的绿化植物,或者是其他地域的绿化植物,以地域进行分类,或者以植物种类进行分类整理,以自己拍摄照片、网上图库搜索、手绘植物照片等形式,将植物的细部形态与整体造型进行归档整理,并对每一种植物配以文字说明,包括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等。然后将整理的资料制作成PPT,在班上公开讲解,老师点评,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植物的印象。该环节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资料的甄别能力。
(2)植物现场辨识
学生在课堂上见过植物的各种照片,搜集了很多植物的图片,但是必须到实地中实在感受植物各器官的具体形象,所以,该环节我会带学生在校园里、附近的公园、街道中去辨认所看到的各种乔木、灌木、花卉等,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学生也很感兴趣,根据自己以往对植物的理解,加上老师专业的讲解,学生可以真实的感觉到植物在环境中的形态,搭配,可以真实地触摸植物的树干、枝叶等,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感性的印象。
(3)现场测绘
现场测绘是为了下一步的植物景观设计做准备,教师选取学校小山头的两块空地,经过后勤的土地整平工作,带学生到现场测量,教师讲解周围环境,学生感知场地的尺度,熟悉地块,记录环境中的各种现存物,并用皮尺进行测量,形成CAD文件,为之后的课程设计做好地形测量的准备。
(4)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经过观察、调查、测绘所得的植物配置方面的经验,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种植设计。选择学校小山头的两块空地,以至美花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植物的配置,形成A2幅面的设计图纸,包括总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苗木配置表等。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方案,作为下一阶段方案实施的依据。
(5)方案实施
学生与老师根据选出的方案,购买、准备所需要的植物材料及其他施工材料,聘请园艺技师现场指导施工,将方案进行放线,按方案中的植物进行播种,然后由总务处安装喷灌设备,配合学生进行栽植后浇水、施肥等后期养护工作。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创新教学方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刚开始是很模糊的,通过教师现场讲解每一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学生能够真实感觉到现实中的植物与图片中植物的差别,能修正以前自己对与植物认识的偏差。并且教师带领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反复讲解植物,学生就会对植物的名称、园林应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便于课后自学。
该课程会让学生搜集植物景观设计的案例,也会让学生选择学校中不同的地块,现场来评价该地块中植物配置的优劣,学生分组,现场讨论,老师在一旁点评,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经常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的植物种类,很多学生搜集整理了自己家乡的常用绿化植物,上台讲解时,通过自己在家乡时看到植物的具体感受,四季的形态变化,植物的气味甚至是品尝植物的味道,结合专业知识,讲出了很多自己平时也没有留意的植物配置知识,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讨论,对植物的地域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以往学生的设计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为了让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特申请学院小山头两块空地进行实地设计与施工,学生从开始的测量、画图、评图,到后期的准备材料、场地准备,放线施工等环节,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此过程汇总,不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课程的效果,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一方面是改革了评价主体,以前是教师单一的评价,现在增加了学生互评,在实践环节中增加园艺技师、企业设计人员对学生作品,学生现场表现的评价,将学生放到一个类似于职场中的环境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改革了评价的内容,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方法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确定该课程的考核标准为:考勤10%;资料搜集与课堂问答10%;平时作业20%;课程设计与施工60%,这种评价体系能较客观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面貌。
结果证明,对2016级学生进行上述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今后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前沿的发展情况,不断修正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