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琪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枕是伴随人一生时间三分之一的日常器具,在睡眠时与人发生直接接触,枕具的演变过程历经悠悠历史,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流传至今承载前人智慧的结晶。笔者发现越亲密简单之物,越易忽视。所以本文选择将“民间枕具”作为切入点,尝试从多学科角度深入细致的审视枕的色彩。联系文化的三元说,枕从生活实践中产生,供人们躺卧休息或就寝的功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随着文明的进步,造枕者的心理表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所反映的礼制观念的变化,都围绕枕这一载体而生发;就精神文化而言,枕的制作使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被赋予以多重的精神含义而不局限于实用的基本功能。
本文中的“色彩体系”,是指通过对大量民间枕具多维度的梳理,建构出完善的民间枕具色彩体系脉络。以朝代为主轴纵深,由枕的主流可视色彩探寻其不可视成因;以枕具为对象横展,研究构成枕造型纹样的色彩体现;介入传统五行五色,探寻枕与人的色彩联系;适应时代所需,挖掘枕古今结合的契合点作色彩互动。
朝代不同,价值主流和审美意识是有差别的,经济因素的变化与枕具产生色彩呼应,它与枕具材质及工艺固有色交混,从而反射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色彩整体。
汉许慎《说文解字》谓:“枕,卧所荐首者也。从木,冘声。”枕的本义为卧具,后来才将横卧状物引伸为枕。最初的枕多为木制料,耐用的观念和心理占据主要地位,战国的木枕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枕具实物。汉朝纺织业已分国营和民营,织绣工业和漆器彩绘工艺发展,丝绸之路作为重要商路助力各地货物的往来,纺织品逐渐普及。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一号东汉墓出土了绣有吉祥字样的“鸡鸣枕”。隋唐时期正处盛世之景,富庶强大,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瓷器开始流行,所以民间大量烧制陶瓷,陶瓷枕也因此被创造出,此时瓷枕不单被看作是日用卧具,更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宋辽金元陶瓷手工业的大发展,登上鼎峰,陶瓷枕迈入寻常百姓家。明朝民间手工业壮大,官营成功完成向私营的转变。清朝景德镇为瓷器中心,待同时期产生苏、粤、湘、蜀四大名绣,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绣花枕开始流行。
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枕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产生扩散性的渗入,影响到用枕的实际行为及思维模式。
战国,焚书坑儒,百家争鸣。汉朝尊儒尚法。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且积极吸收外域文化,儒学、道教百花齐放。宋辽金元时期,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瓷枕面绘有对文风祈盼的诗文书画,由枕性见人性,宋人追求冰清光洁磊落一生的卓立之人格与超迈之精神。为和造枕者运用白地黑花的工艺在枕头上剔,镂,化,刻绘去塑造真实的审美情趣,将自己的澎湃激情、希望理想、传统信仰、伦理道德融入诗文书画中。因此,枕又具有精神文化的性质。其中还有一类陶瓷雕塑枕深受元朝戏曲杂剧的影响,因元代停止科举已有八十多年,大批文人弃官读书一心投入艺术创作,这类枕以杂剧中的情节为创作源,还原元代戏剧流行的社会风尚。明朝,思想家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德观念源自于对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为满足“人欲”价值的肯定,追求个体价值的诉求延伸到了卧寝领域。
2.1.1 节令适应的冷与暖
古人曾将枕头按照与肌肤接触之感区分,夏季喜用凉爽的枕头,冬季追求温暖的枕头,这一分类依循传统养生之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撰写:“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但当代人大多都用乳胶、鹅羽等软枕,因为认为瓷枕质坚,冰冷坚硬的触感不适于睡眠。
2.1.2 气味挥发的烈与洌
枕具由枕套及内填物组成,枕芯所选填充物的气味在睡眠时会因头部热量作用而凝聚于枕周尺余,再通过头皮上的毛窍孔和鼻腔的呼吸渗入人体。道医认为七窍为气机出入之处,芳香能除秽开窍,药枕通过口鼻气息的吐纳,渗入脏腑,缓慢而持久地发挥药效。
2.1.3 音色传达的嗡与隆
听觉比视觉更敏感,声音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周围各种音色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体内在的振动频率。枕芯内填物与头颈部摩擦会引发不同的频率,当它们传播入使用者的身体时,就会和人体内在的振动频率发生联系,影响到身体内部机制的平衡。荞麦枕可算是民间最传统的类之一,荞麦壳在枕头里慢慢地挪动,发出细微嗡嗡的共鸣音,对头部穴位经脉的的振动成倍地增强,有益血液循环和催眠,将艰辛的一日变得放松愉悦,坚持使用会起到巨大的治疗保健作用。
2.2.1 处事哲学色彩
从瓷枕上的格言警句可窥探当时民间大众的为人原则和处事心态。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的白底黑花豆型文字枕,枕面墨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字义简单表述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
2.2.2 文人文学色彩
文字枕上除了会题写名家吟诵的广泛流传的诗词歌赋,更多的是那些符合大众口味接地气儿的诗句,这都是由工匠即兴创作的,所以错别字现象常有归因于工匠文化水平受限,但一般民众的消费体要求不高,只把它用于装饰,这折射出当时社会百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2.2.3 鬼神信仰色彩
中国民间地域不同,存在的习俗也略有差别,如辟邪、驱鬼、镇宅、祈福。工匠为达到所需目的,会把特定造型的枕配上有寓意的纹样,虎形枕食鬼除害,狮形枕驱妖镇邪,龙形枕驱灾避害。例如《陶枕》中收录一“镇宅大吉枕”,反映出民间对国家安定、生活富足、健康长寿的祈盼。
2.2.4 竞技娱乐色彩
流行于民间的娱乐项目通过发展最后形成了竞技项目或杂技艺术,纹样生动而无功利色彩,例如《陶枕》中收录一件宋代白底黑花童子蹴鞠图枕。
2.2.5 节日民俗色彩
寝枕体制已正式进入殷商母系遗存社会生活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葛优定制、生诞寿辰不可紊乱,枕作为标志物在民间流通。许多古代墓室的随葬明器中就包括枕,现在仍有小部分农村保留着给死人随葬枕的习俗,例如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葬礼时会借“烧枕”将逝者 “送走”。新婚用枕也有讲究,传统缝绣的图案多选用寄托美好吉祥的寓意的“龙凤呈祥”、“石榴多子”等,期望婚姻美满、喜事降临。
枕对人体健康调节具有潜移默化之用。为预防各种外邪从脆弱的头部侵入体内,固护人体的正气,必须重点保护头部易受邪的经络、穴位。
木主生长生法,调达舒畅,水寒凉,皆克夏。故木性枕和水性枕以决明子,荞麦填充,透气性好,凉爽,有按摩功效、略带青草香。火性枕暗藏的升腾明亮
石膏枕味辛、质坚、微寒,针治风火牙痛、口干舌燥、中风寒热。且用火性枕很好地勾勒出颈椎的生理弧度,其中9厘米的高度最能接近正常的生理弧度,可辅助矫正颈椎病。
羽绒、木棉枕属土性,以化生收纳、软绵温暖克冬、保暖固阳。阴阳学说中,阴阳互为其根、阴阳相互对立依存且可互相转化。调和阴阳平衡是养生的重要法则。五行五色学说作为传统养生探索和阐释人体脏器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思想贯彻于传统养生法。由于肾开于耳,土性枕蓬松的填充物会将头部陷入枕芯毫米,因得以护耳免寒导致伤肾。
五行中木枕属金性,枕类分为藤枕、竹枕,特质表现在中空防水,利湿防潮。若面临首如裹,混蒙湿邪、风邪之祸,可考虑睡用金性枕去对体内净化平衡。
枕具所取款式材质或直接或间接与颈肩面部穴位经络接触,每类枕都有其针对性的防护目的,可预外邪,不同枕类可通过头部穴位对经络之气的影响进一步影响身体内脏腑的功能,提倡有必要在不同节令针对自身状况科学选枕。
4.1.1 传统民俗的逐渐淡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应有任何一类人群的缺位。从人人关注的养生角度弘扬枕文化,或许是有效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一。枕作为必需品,其易获得度和需求度满足了人们渴望获得参与感的条件,这无论是对任何人群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据悉,长白山满族枕顶刺绣在2008年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到21世纪初,随着长白山满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俗的改变,枕头顶刺绣的技术已无人继承。且当年的枕顶刺绣制品都被刺绣者本人收存和珍藏,将随老人的故去而火化、埋葬,所以这些珍贵的艺术遗存越来越少,面临消亡。
4.1.2 礼教文化的大众异化
这正是枕具文化底蕴、精气神蕰逐渐消失的时代。古人好用硬枕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他们对自身要求十分严格,不仅坐有坐姿,站有站姿,连睡都要有睡姿。古人认为“枕头硬,才能骨头硬;骨头硬,做人身板才能挺”。现当代择枕更注重舒适度而不被礼节道德束缚思想行动。
4.1.3 设计生产的过度同化
现当代枕具设计的速度远远及不上量产的速度,枕具的设计被同化。设计生产的“同化思维”可以理解为“甲方明确要求设计标准,设计师需完全满足甲方的所有要求,无深入思考,盲目跟从和模仿”;当代设计门槛低,设计者看似软件使用熟练,实则知识结构单一,邻近专业了解甚少,文化艺术视野狭窄,这成为思维创新的羁绊。
4.2.1 从自然形态向科学传承的理性色彩
传统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是要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实际效用,正所谓民众创造民俗,所以民俗需为民众服务。面临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二胎政策的推出,笔者选择从现代人对于养生的渴望和个性化追求的角度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究,致力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纪枕具的设计方向,提高民间艺术的应变能力,带动新型枕业发展,积极有效地传承枕文化。
在当代,造枕思维不用再受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束缚,设计师、匠人在枕具造型上的发挥空间倒会变得更宽广,将传统五行五色下古代民间枕具的神髓融合现代理论和科技的支持,实现科学造枕,寓调理于日常生活之中。
4.2.2 向市场推进教化性保护的感性色彩
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是个人行为,需要广泛传播性,个人创造或倡导的民俗形式若无公众的认可或积极推行,难以长久地延续下去。除了国家建立枕文化的保护系统,还需要让生活在民俗文化圈内的每个人得以教化、沐浴熏陶。
本文分解构枕具色彩的各个部分,通过对民间枕具色彩观演绎的可视变化的总结,探寻它色彩规律的不可视成因,肯定枕的物质价值。开拓了人作为使用者对于枕具色彩各感官的通感领域,探索民间枕具的保健价值与传统五行五色观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传统五行五色观下的民间枕具色彩体系范畴。同时,在社会的大背景下,透视民间枕文化正面临的保护漏洞,提出吸引社会各群体的重视可从养生角度切入,进而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对枕具设计的个性化提出关注,对枕具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感性理性结合建议与想法。本论文在分析和研究民间枕具色彩体系的过程中,难免有所遗漏和不足之处,对民间枕具色彩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