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畜牧兽医局,滨州 251800)
蛋鸡健康养殖是通过改善蛋鸡饲养条件和管理手段,提高蛋鸡机体免疫水平,减少鸡群发病率,达到减少药物使用、提高蛋鸡产量的目的。为此,在蛋鸡养殖中,需要严格按照蛋鸡健康养殖的管理手段、管理要求针对现阶段鸡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建设蛋鸡舍,重视做好蛋鸡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防疫水平,有效控制蛋鸡疫病发生,提高蛋鸡产量和整体养殖效益。
以5 000只规模化蛋鸡舍建设为例,在鸡舍内部设计了3列鸡笼,4个过道,总建筑面积为407 m2。鸡舍长度控制在38.8 m,前过道2 m,后过道1.5 m,单列鸡笼长34.56 m,金色宽10.14 m,其中粪沟宽1.8 m,过道宽1 m。在鸡舍内部设计安装AC2000通风系统,窗户上略高于鸡舍笼顶或持平,鸡舍内部采用机械化纵向通风,共配置直径1.4 m的风机2台、直径0.8 m的风机两台,交叉安装在正对鸡舍过道的后墙上。在屋脊高1.0 m的墙上安装了水帘,用于降温。灯装置安装在鸡笼顶层50 cm,位于过道中间和两侧墙上,灯泡间距控制在3 m,灯泡交错安装,鸡舍两侧灯泡安装在两侧墙上。
在育雏前应该配置好相应的设备,育雏舍要求有利于防疫,保温性能良好,防治鼠害,通风良好。进入雏鸡之前,对育雏舍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在育雏舍内配置取暖设施,供料设施,饮水设施和温度计。雏鸡进入育雏舍前,应该对育雏舍进行2次全面的消毒,消毒剂可以选择氯毒杀、消毒威、来苏尔、新洁尔灭和过氧乙酸,有条件的鸡舍,应该进行1次全面熏蒸消毒[1]。按照育雏鸡数量,在雏鸡进入育雏舍前10 d,必须配备雏鸡饲料、疫苗和保健药品。雏鸡进入前2 d对育雏舍进行增温,并做好育雏舍温度调节工作,确保供暖设备运转正常。
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确保雏鸡盒分散摆放,避免堆积,这样很容易引起雏鸡窒息而死。进入雏鸡后,先让鸡群饮用温开水2~3 h,在温水中添加一定量的糖份,湿度控制在70%,饮水温度控制在15 ℃。鸡群饮水3 h后可开食。第1周将饲料撒在纸板上或者平盘上,让鸡群自由采食,每天更换纸板1次。由于雏鸡对外界应激能力较差,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在育雏的前3 d,温度要保持在35 ℃左右,到第7天,温度控制在33 ℃,以后每周下降2 ℃,直到第7周鸡舍内温度控制在18~20 ℃。在温度控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雏鸡生长情况,如果雏鸡拥挤在一起取暖,进食量逐渐减少,表明鸡舍内温度较低,应该尽快升温。如果雏鸡饮水量增加,频繁的张嘴呼吸,表示温度较高,应该适当降温。
首先,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通常1~2周龄的雏鸡,每平米饲养60只以下,3—4月龄,每平米控制在20~30只。科学的饲养密度,对确保鸡群不发生疫病。有很大帮助。其次,科学通风。鸡舍捏湿度和温度较高,很容易导致多种致病菌寄生感染,使得雏鸡患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要结合鸡舍温度湿度大小,强化通风,及时排除鸡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最后,科学光照,合理断喙。光照在蛋鸡整个饲养周期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育雏期第1周,每天光照22 h,第2周减少到20 h,第3周控制在48 h,第4周控制在16 h,5周以后每天光照时间控制在10~12 h。雏鸡生长到7~8日龄进行第1次断喙,再转群之前进行第2次修喙。
进入育成期的蛋鸡,要做好转群工作,在转群之前应该对育成鸡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同时还要检查鸡舍内的供水系统是否运转正常。育成鸡的饲料从雏鸡饲料向育成鸡饲料转变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避免突然更换饲料而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同时还要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避免蛋鸡过早开产。每次饲料投喂一定要遵循定量原则,同时还要照顾到生长较弱的鸡,防止鸡采食不均,影响到整个鸡群的整齐度[2]。雏鸡进入育成阶段后,由于机体生长代谢旺盛,消化能力逐渐增强,粪便排出量逐渐增加,此时要定期对鸡舍进行全面清理和打扫,并定期清洗消毒水槽,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限制饲喂的目的是防止育成鸡因为进食过多的饲料而导致机体脂肪蓄积影响到蛋鸡的产蛋性能。蛋鸡从第8周开始逐渐限制饲料投喂量到14周龄结束。限制饲喂结束后,如果鸡体重超标幅度过大,还需要适当限饲,一般限14~17周龄后,为蛋鸡开产奠定坚实基础。这个时期,饲料投喂量比自由采食量减少20%左右,同时还要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增加粗纤维含量,降低饲料中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定期饲喂,保证鸡舍内有充足的饲槽,每只鸡都能够食用足量饲料。
蛋鸡生长到21~24周龄,就会进入产蛋前期,这个时期会由地面平养向着立体笼养转变,此时要逐渐过渡到产蛋前期的饲料,日粮中增加钙元素含量。由于这个时期是蛋鸡生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采食量显著增加,因此必须确保鸡群有充足的饲料供给,以满足营养需求。通常当鸡舍内蛋鸡产蛋率达到10%左右,开始提前饲喂高产峰期的饲料。进入产蛋期之后,要逐步增加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每周按照增加20 min的长度逐步增加,直到每天光照时间控制在16 h为止。
25~42周龄是蛋鸡的产蛋中期,这个时期的产蛋量最高,效益最好。产蛋高峰期的主要管理措施是确保营养供给充足,避免外界应激因素对鸡群产生影响,除鸡舍内的饲养管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鸡舍[3]。日常养殖中,一定要保持鸡舍安静,确保供水、供电充足,温度恒定。
蛋鸡43~72周龄为产蛋后期,这时蛋鸡的产蛋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为了提高蛋鸡的利用率,应适当调整蛋白质的供给量。当蛋鸡的生产率下降到75%时,每天每只蛋鸡的蛋白质供给量减少到16 g,当产蛋率下降到65%,每天蛋白质供给量减少到14 g。此外,由于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蛋鸡的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此时可以在日粮中适当增加蛋白质水平,以确保鸡场的产蛋水平。
安全可靠的生物安全防疫体系是规模化蛋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蛋鸡引种一定要科学,并做好产地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到达养殖场后,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消毒后确保健康才能混群养殖。日常要坚持严格的防疫程序,定期对养殖场各个区域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微生物侵袭蛋鸡,要严格落实养殖场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养殖人员不得随意串舍,饲养用具不能混用,阻断病原横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