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积滞探讨慢性泄泻的临床证治

2018-02-14 19:17白钰
新中医 2018年5期
关键词:消食山楂脾虚

白钰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一般将病程超过2个月的泄泻称为慢性泄泻或久泻。慢性泄泻多由急性泄泻(暴泻)延误传变而来,或持续便多,或反复发作,传统思路多从脾虚湿盛、肝气乘脾、肾阳虚衰等入手治疗,一般取效良好,但仍有些患者疗效不甚理想,或病情易反复。笔者每遇此类患者,细询病史,探问诱因,发现其发病大多与饮食失调有关,存在饮食积滞之因,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消食导滞之法,获效颇佳。现从食滞角度就慢性泄泻的辨证治疗作如下探讨。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是泄泻发生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此类伤食泄泻多见于小儿或急性泄泻,对于慢性泄泻,食滞往往谈及不多。而笔者临证体悟,食滞之因在慢性泄泻的发病过程中不容忽视,也是其病机衍变的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泄泻发病之初是否由饮食失调引发,在演变为慢性泄泻的过程中,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势必会受到影响,饮食稍有不慎,脾胃运化失职,食停即为滞,遂隐伏肠曲。食滞停留,会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影响水液代谢,变生湿浊,进而脾胃更伤,使泄泻病情缠绵。

1.1 食滞阻气机 脾胃气机畅达、升降协调,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首要条件,也是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传道变化的重要枢机。若饮食不节,囤积仓廪,脾胃升降之气机阻滞,胃不能腐熟降浊,脾不能营运升清,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即成泄泻。如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证》中云:“治诸饱食脍炙,恣飧乳酪,水陆珍品,脯醢杂淆,快饮寒浆,强进旨酒,耽纵情欲不节,以胃为五脏海,因脾气以营运,胃既胀,脾脏停凝,脏气不行,必致郁发,遂成吐利。”食滞阻滞气机的慢性泄泻患者,多兼有胃脘胀满、嗳气上冲、肠鸣矢气等症。

1.2 食滞生湿浊 饮食停滞,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水饮入胃后,脾升清散精功能发生障碍,引发水液代谢的失调,致使津液不得布散,聚而成湿,湿浊壅盛,顺流而下,即成泄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泄。”湿性粘腻,易夹风、热、寒等他邪,再加上患者体质禀赋各异,湿浊致泻也有不同的表现,如《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说:“飧泄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溏泄之肠垢污积,湿兼热也;鹜溏之澄清溺白,湿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软弱,湿自胜也;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再者,湿浊为患,复与食滞胶合,更添气机壅塞,三者相互影响,使病证益深。此类泄泻的辨证要点有大便溏薄如水或粘腻酸臭,泻后不爽,苔腻脉滑。

1.3 食滞伤脾胃 饮食所伤可致中焦气机阻滞,湿浊壅堵,长此以往,脾胃阳气耗伤在所难免,脾胃虚损而病泄泻。故《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有“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另一方面,脾胃虚损,水谷运化失司,又会引起饮食停滞,使泄泻发作。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可谓伤食久病脾虚泻,因虚又滞泻亦作。笔者临证所见,慢性泄泻脾虚与食滞并见者不在少数,此类患者既有大便完谷不化、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脾虚之症,亦会出现嗳气脘胀、不思饮食、口粘苔腻等食滞之象。

2 治法述要

饮食积滞是泄泻的祸首,中焦气滞湿阻,脾胃阳气虚损,皆由此生,临证时应对其引起重视。由于慢性泄泻病程较长,杂证丛生,食滞之证往往不会单独存在,除了细察病因,明辨病机,在治疗上,消食导滞也应该适当结合疏理气机、化湿清热、补脾健胃等治法,以获得更好疗效。

2.1 消食理气机 对于食积气滞证的慢性泄泻,消食化积与疏理气机是最佳组合,而且消食中药如莱菔子、麦芽等本身就具有行气消胀作用,若加用紫苏梗、枳壳、木香等理气畅中之药更是效专力宏。该治法应用的实例,古已有之。如《孙文垣医案》中有载一案:“吴九宜先生,每早晨腹痛泄泻者半年,粪色青,腹膨脝,人皆认为脾肾泄也。为灸关元三十壮,服补脾肾之药皆不效,自亦知医,谓其尺寸俱无脉,惟两关沉滑,大以为忧,以人言泄久而六脉将绝也。予为诊之曰:君无忧,此中焦食积痰泄也,积胶于中,故尺寸脉隐伏不见。法当下去其积,诸公用补,谬矣!渠谓:敢下耶?予曰:何伤。《素问》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若不乘时,久则元气愈弱,再下难矣。以丹溪保和丸二钱,加备急丸三粒,五更服之,巳刻下稠积半桶,胀痛随愈。次日六脉齐见。再以东垣木香化滞汤,调理而安。渠称谢言曰:人皆谓六脉将绝为虚极,公独见之真而下之,由公究理深邃,故见之行事,著之谈论,皆自理学中来,他人何敢望其后尘。[1]”案中先以保和丸与三物备急丸[2]消食和胃、攻逐积滞,后用木香化滞汤(木香、陈皮、枳壳、柴胡等)[3]理气化滞,治愈迁延半年且屡被误治之泄泻,即是消食兼理气治法奏效的明证。

2.2 化滞清湿浊 食滞与湿浊的胶着共存,是慢性泄泻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食滞湿蕴之证,消食化滞与清利湿浊并举是良策。具体处方时,可选择厚朴、陈皮、苍术等既能化湿祛浊又能消积和中之品,配合山楂、谷芽、神曲等消食化滞,相得益彰;若食滞郁积而湿热明显者,可选地锦草、败酱草、红藤等清热利湿之品与消食药同用。清代陈修园曾运用化滞利湿之法治一病患:“呕恶吞酸,脘闷不舒,腹胀痛,泻下臭秽,系食积所致,方列后。苍术二钱(米泔浸炒),姜炒川朴一钱,焦楂肉二钱,麦芽二钱(炒),陈皮一钱,炙甘草八分,生姜二片。[1]”案中明确,泄泻为食积所致,方中用焦楂肉、麦芽善消食积,厚朴、苍术、陈皮能化湿浊,生姜配甘草辛甘化阳,阳盛则湿散,二药合用亦是化湿利器。由是观之,该案消食化湿的治疗思路跃然纸上。

2.3 疏导健脾胃 对于脾虚食滞之久泻患者,治应健运脾土,巧佐疏导,若食滞之证明显,可先以导滞为主,积去滞通,再图补益脾胃。处方时白术、党参、山药等补益之品,与山楂、麦芽、谷芽等消导之品同用,消补兼施,灵活取舍。朱丹溪运用该法,可谓此中高手:“朱丹溪治一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白术二两,白芍、神曲、山楂、半夏各一两,黄芩五钱。右为末,荷叶包饭,烧为丸。[1]”案中老人恣食肥甘,泄泻常作,脾虚与食滞并存显见,治疗时重用白术健脾益气,神曲、山楂消食化积,用荷叶饱饭为丸,既能滋养胃气,又取荷叶清香升散之气疏导食滞。吾师陈永灿对于脾虚食滞之慢性泄泻,临证时主张健运与消导有机结合,喜在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的基础上加用焦三仙、焦鸡内金、砂仁、沉香曲等,处方拿捏颇为精巧,值得借鉴[4]。

3 病案举例

周某,女,74岁。2014年9月22日就诊。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20余年,询问得知起因是饮食不慎。患病以来,反复大便溏软,常用益生菌、氟哌酸、黄连素等药,能取一时之效,中药服用许多,亦未能取效。近1月来,泻下不止,症状加重。诊见:大便溏软,夹有粘冻,早餐后必泻1次,每天四五次,无血丝,伴脘腹不适,有大便不净感,纳食欠香,夜寐易醒,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口干而苦,神疲乏力,夜尿3次。舌边偏暗,苔中厚腻糙,脉细弱。此证由食滞引起,迁延未愈,气滞湿阻,兼有脾虚,治宜消食化滞配合理气化湿为主,稍佐健脾助运。处方:焦山楂、炒麦芽、炒薏苡仁、地锦草、煨葛根、炒白术各30 g,炒鸡内金20 g,炒木香、炒枳壳、桔梗、炙甘草、陈皮各10 g,炒黄连6 g,吴茱萸2 g。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上下午温服。嘱饮食温软、清淡,不可过饱。7剂后大便次数减至每天2次,粘冻少有,脘腹较前舒畅,胃纳渐馨。药已中的,前方稍作增损续进2周。药后大便1~2次,基本成形,粘冻消失,早餐后泻时有,口干苦明显好转,苔净,纳尚佳。遂去焦山楂、炒鸡内金,酌加党参、黄芪、山药、莲子等健脾益气之品,调治1月余,诸症悉平。

4 结语

对小儿泄泻[5]和急性泄泻(如急性胃肠炎)[6]从饮食积滞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疗效值得肯定。而对于慢性泄泻如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饮食积滞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临证治疗时,应注意寻找气滞、湿阻、脾虚之证背后的食滞之因,抓住辨证要点,灵活运用消积化滞之法,以取捷效。在应用常法仍不效时,亦可从食滞角度审因辨证论治,或可找到新的突破口,而收全功。

[参考文献]

[1]盛增秀,陈勇毅,竹建平,等.医案类聚(中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88,317,313.

[2]陈永灿.简易名方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47.

[3]张年顺,吴少祯,张海凌.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

[4]陈永灿.慢性泄泻治法探微[J].新中医,2002,34(5):6-7.

[5]桑杲,吴建军.小儿泄泻停治疗婴幼儿腹泻33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8,33(9):393.

[6]庄锦娟,钱香.化湿(食)消滞汤治疗急性胃肠炎63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7):26-28.

猜你喜欢
消食山楂脾虚
消食药膳方
山楂花
山楂花开白如雪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山楂更可化瘀滞
山楂
我家秘方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