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升畅
(德宏州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云南 德宏 678400)
现阶段,稻谷已成为我国国民的主要粮食类型之一。受储存条件及稻谷品种的影响,稻谷易发生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改变,因发生霉变而引发品质降低。稻谷的品质一旦出现裂变,还会对其发芽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分析稻谷储存水分和温度对真菌生长和稻谷品质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机选取云南省德宏州芒市2017年生产的含水量为12%籼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去离子水将其制成不同含水量的实验样品。实验仪器包括生化培养箱(哈尔滨东联电子)、电子天平(梅特勒)、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赛霸)和显微镜(重庆奥特)。
1.2.1 样品制备方法
去除稻谷中的杂物后,将稻谷分为质量相等的若干份,采用喷雾的形式,使稻谷包裹着均匀的水分,并密封处理,置于温度为5 ℃的环境下恒温保存10 d。在此过程中,实验人员应每天为样品喷雾着水,直到样品的含水量达到相关要求。在样品制备完毕后,将其置入容量为1 L的广口瓶,完成密封操作后,将所有研究样本分别置于10、15、20、25、30 ℃和35 ℃的生化培养箱储存,实验周期为180 d。
1.2.2 真菌孢子计数
在真菌孢子计数的过程中,以《储量真菌危害早期检测方法》作为参考标准,采用平行检验的方式,对每组样品实行两次检验,并取两次检验结果的平均值。
1.2.3 水分测定方法
以国家GB/T5497-1985粮食水分测定法作为参考依据,采用105 ℃烘干法对稻谷中的水分进行检验。
1.2.4 脂肪酸检测
以国家GB/T5497-1985粮食水分测定法作为参考依据,采用石油醚提取法测定稻谷脂肪酸值。
①观察稻谷水分的检验状况。②观察稻谷的真菌生长情况。③观察稻谷的发芽率。③观察稻谷的脂肪酸值变动情况。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已有学者提出假设:不同含水量稻谷的真菌生长状况具有显著差异性,受稻谷水分均匀性不同的影响,实验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喷雾着水法对研究样品进行着水并密封后,对其水分均匀程度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含水量的稻谷,其水分均匀性明显不同,平均水分分别为12.5%、13.5%、14.5%、15.5%和16.5%,充分证明了本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样本均具备良好的水均匀性。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一旦稻谷中出现真菌,会增加稻谷发生霉变的概率,限制了稻谷品质的进一步提升。现阶段,我国稻谷的含水量较高,部分稻谷堆的中间位置存在高水分区,极易引起稻谷霉变。因此,探析不同含水量的稻谷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真菌生长状况,具有十足的必要性。本次研究中,含水量为12.5%、13.5%的稻谷在不同储存温度下未发现任何真菌生长的迹象,表明其含水量较少,不利于营造有利于真菌生长的条件,即便温度能够满足真菌的生长需求,也无法促进真菌的生长。因此,在我国南方地区,即便全年的平均温度高于35 ℃,在做好密封处理的基础上,真菌仍无法在含水量低于13.5%的稻谷中有效生长。同时,含水量为14.5%的稻谷在20 ℃的温度下储存180 d,未出现真菌生长迹象,而在25 ℃的环境下储存180 d,真菌检出数为9.7×107个/g;含水量为14.5%的稻谷在30 ℃的温度下储存180 d,真菌检出数为9.7×108个/g,表明含水量为14.5%的稻谷在25 ℃的环境下储存是真菌生长的临界值,应重视加强对真菌生长的有效抑制,采取烘干的方法降低稻谷含水量,注重降低储存环境的温度,以防止粮食堆持续发热对稻谷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含水量为15.5%的稻谷在15 ℃的温度下储存180 d,含水量为16.5%的稻谷在10 ℃以下的温度下储存180 d,均未出现真菌生长迹象,表明随着储存温度的持续升高,真菌的生长速率会显著加快,因此,广大农民应认清稻谷存储的临界值,定期对粮食堆进行烘干,营造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
随着稻谷储存温度的升高,易为真菌生长营造良好的温度环境。因此为了确保稻谷不受真菌的侵入,应保证稻谷的含水量低于临界含水量。但部分稻谷加工企业为了提升稻谷的口感,在后期加工过程中,适当提升了稻谷储存环境的湿度,这也增加了稻谷发生霉变的可能性。
脂肪酸是评价稻谷品质的重要指标。尽管稻谷中的脂肪酸值并不高,但与蛋白质相比,其变化速率较高,且与稻谷的品类不具备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可将脂肪酸值广泛应用于混合存储粮食的品质控制过程中。科学研究表明,稻谷脂肪酸值与食用品质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脂肪酸值越低,其食用品质越佳。一般认为,脂肪酸值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2种:①受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易促进脂肪水解酶的大量分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脂肪酸水平的异常升高。②由于籽粒的代谢作用,使得稻谷自身的营养成分被消耗,引发了脂肪酸值的升高。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稻谷样品初始脂肪酸值为18.0 mgKOH/10 g,经过180 d的储藏后,采用石油醚提取法对其脂肪酸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含水量为12.5%、13.5%的稻谷在不同储存温度下未发现任何真菌生长的迹象,表明其含水量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酸值出现了小幅升高,不具备显著的升高趋势,最高仅为18.0 mgKOH/10 g。
一般认为,稻谷的脂肪酸值低于25.0 mgKOH/10 g可视为正常,由此可见,含水量较低的稻谷,其脂肪酸值较为正常。含水量为13.5%的稻谷脂肪酸值在10、20、30 ℃的温度条件下,出现了升高,且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温度每升高5 ℃,其脂肪酸值会依次升高1.0 mgKOH/10 g、1.5 mgKOH/10 g、2.0 mgKOH/10 g和2.5 mgKOH/10 g,且在温度达到35 ℃时,升高幅度达到峰值。由此可见,稻谷的储存温度与脂肪酸值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将稻谷长期置于高温环境下储存,易导致脂肪酸值的异常升高,对稻谷的食用品质形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含水量为14.5%、15.5%以及16.5%的稻谷在不同储存温度下,脂肪酸值均呈现了明显的升高趋势,且伴随着温度和含水量的增加,脂肪酸值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含水量为16.5%的稻谷基于35 ℃的高温环境下保存,其脂肪酸值高达102.5 mgKOH/10 g,且真菌数量达到峰值。由此可见,储存温度、真菌生长和含水量均会导致脂肪酸水平的升高。因此,应尽量降低稻谷的含水量,将稻谷置于低温环境下保存,营造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抑制脂肪酸水平的升高,为稻谷品质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测定稻谷的发芽率,能够在评价稻谷发芽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稻谷真菌侵染程度的反馈。本次试验选取的籼稻样品发芽率均在98%以上,通过将其制成不同含水量的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存储180 d后发现,稻谷的发芽率出现了显著变化。将10、15、20 ℃的温度划分为低温区,将25、30、35 ℃的温度划分为高温区,对低温区和高温区的稻谷发芽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稻谷的发芽率呈现了明显的降低趋势。原因可能与稻谷自身代谢有关。据此可认为,适当降低稻谷的储存温度有助于提升稻谷的发芽率。
现阶段,我国已将稻谷的发芽率和脂肪酸水平作为评估稻谷品质的主要指标,受不同储存环境的影响,稻谷的发芽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1]。苏文焯在其研究中指出,受真菌侵染的影响,稻谷的发芽率严重降低[2]。因此,应合理调节储存环境的温度,采用烘干的方式降低稻谷自身的含水量,打破真菌生长的环境,降低其对稻谷发芽率的负面影响[3]。
不同的储存温度、含水量会对稻谷的发芽率、脂肪酸值产生影响。为了有效保障稻谷品质,采用烘干的形式,降低稻谷的含水量,采用物理和化学降温的形式,尽量在低温环境下保存稻谷,从整体上提升稻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