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博物馆室内设计研究

2018-02-14 08:06单文文管雪松ShanWenwenGuanXueso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

■单文文 管雪松 Shan Wenwen & Guan Xuesong

(1.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1 儿童博物馆的概念研究

1.1 儿童博物馆的基本内涵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博物馆。”不同于普通的文化教育场所,儿童博物馆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既需要包含针对儿童的游戏性,又需要囊括传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不同是:传统的博物馆更注重知识的传播与文物的存储,它更注重文物自身的价值意义与知识传递的正确性,对于是否针对所有人群则不会多加考虑;而儿童博物馆则更注重展品与儿童的互动以及其的教育引导价值,展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并不高[1]。

学习是一个复合型为,不单单是知识的吸取,还有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儿童博物馆应该是一个集教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空间概念;是一个力求寓教于乐的玩耍地点,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五感,刺激儿童想象力,诱发孩子主动学习教育场所。

1.2 儿童博物馆的研究与发展

19世纪末在美国纽约开办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博物馆,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儿童博物馆的概念才逐渐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并逐步蔓延至全球。也正是这一时候,全球相继爆发了大范围的教育革新运动[2]。人们舍弃了以往的学堂是教育,而是提出了“做中学”、“教师追随儿童”的新型教学理念。博物馆中束之高阁的展品、宗教般寂静的环境,纪念碑一般的装饰氛围,晦涩难懂的文字说明这一切的一切十分不利于儿童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始尝试与博物馆合作,博物馆逐渐成为了学生校外教育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延伸[3]。

20世纪30-60年代,在对儿童博物馆的初步探索中,渐渐的跳出传统的博物馆设计思维,开放的展厅,可触碰的展品,人们真正的开始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博物馆从单纯的“动手动脚”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与儿童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阶段,这一点从位于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中可行一窥[4]。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各地的儿童博物馆急剧增多,不仅仅是政府组织,许多民间博物馆也层叠而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建筑的设计、空间的设计、展示的形式都受到了重视。由于受到航天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可展内容极大的丰富,各地的教育类机构开始迅速改建发展,在儿童博物馆中比较著名的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革新,他开始将儿童细分,针对不同的年龄层给予不同的互动教育,鼓励孩子手脑结合,这一系列的革新不仅奠定了他在儿童博物馆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今后的博物馆乃至现在都产生了深远的印象。除了而博物馆外,“探索馆”这一新的理念被提了出来,鼓励儿童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为儿童博物馆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5]。

而到了现在,人们注重的内容和种类更加丰富,在科学、艺术、数学、科技等方面的发现不胜枚举。除了更加成熟的展示手段,人们愈来愈倾向于“有感情”事物互动设计,而不是单一冰冷的展品成列。相较之前单纯的面向学校教育机构,现在的儿童博物馆与家庭、社区、学龄前儿童的互动愈加频繁常见,客观上与学校的教育提供了互补。学校教育教导学生文化上的知识,更多的是静止的;儿童博物馆为儿童提供动态上的教育模式,更加的灵活多变。相比于知识的灌输培养,儿童博物馆更看中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锻炼。这也使得世界对儿童博物馆的探索不断的走向新的阶段[6]。

1.3 儿童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

相比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国内的儿童博物馆建设还处于“婴儿学步”的阶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台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儿童博物馆,而大陆地区的儿童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时隔十年才正式建立。中国的儿童博物馆可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组织以不以营利为目的科普场馆,如科技馆、博物馆的儿童专区等等;另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如早教中心、幼儿书屋等等。两种场馆的性质虽不同,但大致上都是立足于对儿童课外知识的科普。

我们正真对儿童博物馆的重视直到21世纪才略有增加。在这一时期,在我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零星的相继出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儿童博物馆,这些在对儿童的教育、展品的展示方式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豆豆科技馆、上海的玻璃博物馆、呼和浩特的儿童探索博物管等等,这些对儿童博物馆的尝试,逐渐的为中国打开了互动式教育的大门,引导我们开启了对于儿童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思考。

试验用煤粉取自神东补连塔矿,煤粉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煤粉发热量为29.11 MJ/kg,水分2.67%,硫含量为0.41%,其为高热值低水分低硫煤粉。

但对于儿童博物馆的探索发展,我国依然表现为对国外已有经验的简单吸收或直接引进,更有胜者,在专门针对儿童的展示装置介绍居然是纯英文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不同的教育风格,不同的社会环境,而这些居然被如此生硬搬取,这显然不合适的。由于历史、文化、教育方式的不同,我们对于教育技术、教育理念的吸收与接纳不应全盘的,吸收与融合同样重要。

总体来说,我国在对儿童博物馆的探索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缺少学校等教育结构衔接,孤立却重复的知识灌溉;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缺少科学的规划;缺少正规而全面的审查制度;缺少自己的特色,可替代性很强等。而这些因素对于形成我们自己的教育特色有着决定性的意义[7]。

2 儿童博物馆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2.1 儿童博物馆的研究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儿童”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给出的解释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年龄要求在14岁一下。故我们将14岁以下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人个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童时期,积极的引导能够帮助儿童塑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儿童的大脑发育一直到12岁才稳定下来,这一时期之前的儿童对与抽象图案的接受度是巨大的。而12岁之后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上风,这个时候的孩童对知识的接纳和学习能力都是成人无可比的。到了18岁之后世界观基本建立,这个时候对于知识的接纳明显慢于之前。而对于儿童博物馆的研究可以充分帮助儿童在幼年时培养出健康必要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出自主探索接纳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对学校的知识有个互补、扩展[8]。

儿童博物馆对学校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海恩博士有一个经典的类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包括一些主动的教育行为; 也包括很多无意识的随机行为。这两种行为会给儿童传递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会让儿童很困惑。”如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一样,儿童博物馆不仅是理论教育的延伸,还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它的侧重点不单单是知识的类型与丰富程度,还有对知识的传达方式的设计,从而给孩童带来全方位立体的发展。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处事做人的素养。这些对于儿童的影响才是潜在的、巨大的。学校的教育无可取代,但儿童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教会孩子如何在玩中思考、如何去发现世界的不同,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而恰恰是这种能力对于儿童之后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

2.2 儿童博物馆的研究价值

钱学森曾问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同等情况下相比于数量,质量却没有外国的高。中国教育,特别是考核教育的金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是是考试分数,不是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即分数必须决定教育的一切,其核心就是死记硬背,多刷题。而精英教育所需要的辩证思维能力却少有关注。

其次,世界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且无数的例子都在证明,无论我们承不承认,我们的文化在逐步的与世界相接轨、相融合。然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只是相对做到了继承,却没有真正的发展,在现下“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需要融合。文化传承不仅仅的学习以前的文化知识,而是在了解它的基础上发展它,它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而不是脱离了时间、脱离了社会的产物。如果儿童博物馆能担任一种文化传承的角色,从小对孩童耳濡目染,从小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从而产生的特殊的阅历、思维,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这能促使我国的、本土的优秀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代代相承。

3 儿童博物馆设计分析

3.1 儿童博物馆案例分析

整个儿童博物馆的历史并不长久,它并没有像博物馆那样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科学的系统理论。因此,人类的每一次创新尝试都或都或少地影响着整个儿童博物馆的设计。纵观整个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史,美国的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史为我们在儿童的教育理念、展示手法、博物馆的运营方式等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经验。

3.1.1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案例分析

美国第二古老的儿童博物馆是建于1913年的波士顿儿童博物馆[11-12]。早年的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上课的地方,并无其他特色。然后,在斯波克的创新实践下,才显现出另一种新的风貌。认为实践与学习同样有用的他大胆的推出了博物馆展示的新概念——“猜猜有什么”[13]。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剖面的形式展现给儿童,有切了一半的烤面包机、剖开的棒球;有剖开的建筑,让儿童清楚的看到不同空间的形态;甚至还有切开的城市下水道,方便儿童看看在城市地下的“城市血脉”等等。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请勿动手”,他鼓励孩子们手脑结合的去学习,将博物馆创造成一个“手脑并用”的地方。无形中促进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儿童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学校无法取代的场所[14]。

同时,首创了“匹配盒子课程发展计划”,对学校教育进行了创造性的延伸。为学校的孩童提供与学校不同的学习环境与方式,给孩童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而丰富的学习平台。而这基本奠定了儿童博物馆 “想象、提问、调查、创新和游戏”的宗旨。

3.1.2 上海儿童玻璃博物馆案例分析

在中国,专门面向儿童开设的博物馆并不是很多,少数几座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发达城市[15]。在2015年开设的上海儿童玻璃博物馆是中国在这条路的探索上做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在空间的配色上,大胆的运用了红、黑、黄、白等高纯度颜色对比,给人一种神秘而夸张的效果;在展示内容的选择上,选取了十分常见的玻璃为整个中间的展品,通过对平时习以为常之物的大胆创新,带给儿童以不同的事物感受;在展示方式上,设置了不同的单元主题,如“热力梦工厂”、“阳光沙滩”、“玻璃马戏团”等等,并多以科技的形式来展示,通过简单的多媒体互动,给予孩子更高效、直接的学习指导。所有的展览设备都是在玩乐的过程中以有趣的方式将有关玻璃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毫无疑问,这座博物馆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成功的,可是太过扁平化的空间设计以及暗色系的颜色搭配,这一些些都只是适合于成年人的审美[16-17]。它可以成为当下所流行的“网红拍照圣地”,但无法成为“孩子们玩耍的天堂”。不同于几十年前,现在的孩童接受了太多的“钢筋混泥土”,生“不识五谷”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笑话,对于自然的体验现在的孩子远没有几十年前的孩子多,而我们现在的孩子需要这些。

3.2 总结

儿童博物馆,一方面针对儿童,一方面科普知识,这两样结合形成的特殊博物馆也顺应着当下全球发展的趋势。但做一个博物馆并不难,难的是通过对展示形式的设计、空间装饰的设计、教育概念的塑造,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处事学习能力[18]。丰富的知识储备很重要,但好的学习能力更是丰富知识的基础,学习的能力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比起安静的参观,笔者更希望儿童不要遵守“请勿触摸”、“保持安静”等等常见的博物馆规则,儿童本就是一个充满好奇的人群,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所见所感而决定的,我们又为什么要压抑他们对于事物包含好奇的天性呢?一个可以玩耍的博物馆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儿童博物馆应该可以通过儿童与展品的强烈互动,满足儿童对于事物的好奇,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19]。

4 结语

儿童博物馆之所以不可让其他空间所取代,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展示的实物资源,另一方面是实物与参观者的互动性。它是一个能够培养儿童自主认知的能力场所。这在许多国外成功的儿童博物馆中得到了证明。因此,我们现下所要思考的则是如何立足于国外那么多优秀的案例,配合着我国当下儿童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立足儿童的视角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设计一个适合我国儿童的儿童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事物求知欲,产生梦想的地方。毕竟以后的世界是年幼的孩子们的。

猜你喜欢
博物馆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