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荣林 李桂明 杨瀚鑫
(江西省瑞金市畜牧兽医局,江西瑞金 34250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鸡肉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养殖鸡的散养户在逐渐增加,养鸡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方法。然而,在散养鸡的过程中,鸡痘带来的危害极大,发生概率较高,一旦发生会威胁整个鸡群的健康,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
鸡痘往往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鸡群中,但是雏鸡的发病风险最高,发病季节一般集中在秋季,主要感染途径是皮肤,传播途径是一些吸血昆虫。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极易造成大面积感染。鸡受到感染的时候,体质量和产蛋量均会降低,并且特别容易同时感染其他寄生虫病,进而导致鸡死亡。鸡痘对于雏鸡的威胁更大,因为雏鸡的抵抗力比较弱。
鸡痘的病原是鸡痘病毒,其属于禽痘类病毒,鸡痘病毒也是禽痘类病毒的代表。病症主要出现在鸡少毛或者无毛的皮肤上,或者是在口腔内及咽喉部位形成坏死性假膜。
散养鸡发生鸡痘的主要原因是疫苗接种工作落实不到位,或者未接种疫苗。而且散养鸡生活地点不固定,当出现病鸡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对于因病死亡的鸡也不能进行无公害处理,导致传染源进一步扩散。此外,鸡舍的环境、消毒工作、卫生条件也是直接诱发鸡痘的原因之一,鸡舍环境比较差、消毒工作不到位能够直接降低鸡群的抗病能力,而且在蚊虫多发的季节也不能有效进行灭虫工作,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途径。
当鸡患鸡痘的时候,会出现精神萎靡、缩头闭眼或者呆立不动等现象,并且食欲不振或者基本废绝。一般患病的鸡,眼结膜会发炎,然后流泪,眼睑中会产生部分分泌物。还有一部分的鸡会出现咳嗽、甩头等现象,因为其想将喉咙内的物质咳出,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使鸡因为饮食、饮水或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鸡痘的潜伏期为5~10d,主要临床症状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3种。其中,皮肤型的主要特点是一般在鸡20日龄的时候发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发病位置是鸡体表无羽毛的部位,如嘴角、眼皮、腿等,发病部位会出现灰白色的痘状,不久后会快速增长,形成豌豆大小的结节,并且结节表面粗糙、坚硬、干燥。黏膜型鸡痘主要发病部位为口腔、咽喉等器官[1],发病初期呈现鼻炎症状,发病两三天后,发病部位的黏膜会形成小的结节,随后结节逐渐长大,并且结节与结节之后还可以柔和,形成一层假膜,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假膜会逐渐增厚,进而导致鸡的口腔及咽喉部位出现问题,使鸡的呼吸和进食受到严重的阻碍,鸡也会因为呼吸困难而死亡。混合型鸡痘则是指皮肤型鸡痘和黏膜型鸡痘同时发病,混合型鸡痘的发病情况十分严重,而且相对来说死亡率比较高。发生混合型鸡痘的主要原因是饲养密度及饲养管理不合理。而且混合型鸡痘对雏鸡的影响十分大,一旦患病,雏鸡的死亡率在10%以上。
4.1 切断传染源 在鸡痘的传播过程中,吸血类的蚊虫是最大的传播媒介,所以要定期进行灭虫驱蚊,使传播媒介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鸡痘的发病率。
4.2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进行饲养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鸡痘的发生。首先,科学规划饲养密度,鸡群不能太过拥挤,并且要及时进行接种。其次,改善鸡舍的环境,勤通风换气、勤消毒,同时要及时清理舍内的杂草及粪便等,为鸡舍安装通风装置及纱窗、门帘等。此外,要建立隔离区,一旦发现发病鸡,要对其进行及时隔离,使该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提高散养鸡的饲养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4.3 积极开展鸡痘诊治工作
4.3.1 剖检 对病鸡进行剖检,可见口腔、咽喉部位有黄色伪膜,眼睑处有黄色物质,并且肠壁呈水肿状,并含有黄色内容物,肾脏有轻度肿大的现象。
4.3.2 实验室诊断 通过剖检,收集病鸡咽喉部位的物质,将其放置在培养基上培养24h,温度控制在37℃左右,然后进行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最后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及实验室的诊断结果,可以确诊为鸡痘。
4.3.3 治疗方法 现阶段,没有特殊针对该病的有效药物,所以要结合具体的发病症状进行综合性治疗。对于皮肤型鸡痘,可以在发病部位涂抹碘酒,进而达到杀菌去痘的效果。但是如果是在眼睛部位,可以选择用2%硼酸溶液清洗眼睛,直至鸡恢复正常才能停止用药。对于黏膜型鸡痘,可以用镊子剔除病鸡口腔内的假膜,并且对该位置涂抹碘甘油。
鸡痘对鸡群的危害极大,所以要从多方面进行预防,进而有效降低鸡痘的发病率,使鸡群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