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未来教室,探寻孩子的幸福密码

2018-02-13 01:38孙江丽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室班级空间

孙江丽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所有受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培养一个全面发展、拥有幸福能力的孩子。”

我们尝试从孩子们的主要成长空间——“教室”出发,从人与空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三个维度去创建未来教室,培养孩子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营造立体空间,满足多元需求

空间即课程,空间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持的,空间也是根据人的需求而设计的。因此,未来教室里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培养孩子感知幸福能力的第一要素。

空间依据学生所需而设置。孩子需要交流、探索、调查、分享,大空间教室便可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师生一起商量,在教室里设置工具区、查阅区、实验区、展示区、生活区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进度和需求,在实验操作区不断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思考;遇到问题,在查阅区分头搜集信息和资料,然后一起整理、解惑;讨论区里有小黑板、画笔、指引笔等,孩子们可以一边写画、演示,一边分享自己的想法;展示区里不仅有漂亮的作品,还有平时学习、生活里的智慧和经典发现,学校展示出来,让大家随时欣赏、点评和留言。

学校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它的功能,每一处资源都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学校不是让孩子的学习活动依据空間做出调整,而是空间真正依据孩子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和需求服务。孩子需要什么,空间就应该布置成什么样。

撞见学习在空间里随处生发。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凡是他们喜欢的、需要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帮他们“请进来”。科学课上学习昆虫知识,老师把蚂蚁搬进了教室,孩子们一下课就来观察、喂饲,终于知道怎样辨别蚁王、蚁后,知道它们怎样挖掘隧道;一角的显微镜旁总有一群孩子在观察、琢磨着什么;墙上的生字卡随时向孩子们招手;数学盒的魔术棒、九连环、鲁班锁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棋盘桌、创客箱旁也是围着一群小伙伴,或低头思考,或小声切磋。

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是思考的空间。自然而然地撞见学习,让孩子们学习观察和思考,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

跨区域组合更能实现“人”在中央。教室里有可以随意拼接的课桌,将独立学习、同桌互助、小组合作等随时切换。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有与同伴讨论、交流的空间。教室里没有讲台,但任何地方、任何角落都可以随时变成“中心地带”,成为聚焦点。学生发言时,他的站位是聚焦点;小组讨论时,讨论区是聚焦点;老师点拨时,大家便会聚焦到前台。类似于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也是跨区域的组合空间,来自不同年级的班级,毗邻而存,既是独立的教室,墙壁打开后又是一个“班组群”。孩子们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互为榜样,共同学习。

这样的跨区域组合空间,既为孩子们提供班级授课的直接空间,又为合作探究为主的项目学习提供了空间便利。空间的创新,促进了真实的学习在动态、多层次的关系中自然发生,真正实现“人在中央”。

以“家”构建课程,认识自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不一样。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独特的自己并悦纳自我,才可能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给教室赋予“家”的功能,教室就是完整的家,基于“家”开设的丰富课程,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独特感受。

发现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一年级“我爱我家”这一主题课程的建构为例,从“我的小家”“我爱班级”“我爱校园”“有国才有家”四个单元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教室一起描绘自己的小家、共同的教室和漂亮的学校,一起享受家的温暖,成长的美好。也许在学业上,小刘同学不是最优秀的,但在“我的小家”主题活动中,她把自己的“家”画得色彩斑斓,每一树、每一朵都会眨眼睛、会说话,似乎把同学们带进了神奇的童话世界,在参观老师面前她的介绍是最精彩的!在“我爱校园”的主题活动中,小孟同学的一首小诗“校园里的你和我”,在年级的每一间教室传阅、分享。从此他爱上了写诗,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他的读者,帮助他整理小诗集。

孩子们在“家”课程的多元平台里看见不一样的自己,从内心慢慢生长出力量。

悦纳自我,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列斯科夫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活给别人看,一种是活给自己看。所以,与其绞尽脑汁又徒劳无功地想着如何去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因此老师们围绕“家”开发了系列心理健康课程:一年级“小小的我”——孩子们通过自画像表达自己的个性,让同学们全面地了解自己,慢慢产生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二年级“不一样的我”——孩子们通过制作个性名片,全面了解、反思自己,在“听名片、猜人名”趣味活动中,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三年级“了不起的我”——设计一些团队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及时进行自我调控,从而感受到自信和自强;四年级“我是超人”、五年级“挑战我不能”、六年级“未来的我”……孩子们在舒展放松的状态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慢慢确定目标,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为了满足孩子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师生还一起开发许多班级节日课程,例如:男生节、女生节、手影节、漫画节、捡树叶节、装扮小丑节、阅读节等等。在漫画节里,孩子们欣赏丰子恺的《父与子》、猜漫画成语、讲漫画故事、分享漫画作品,评出“漫画大王”,从此策划、组织“漫画小讲坛”,人人参与,肯定自我,贡献智慧、欣赏他人;小丑节当天,班级所有孩子和老师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喜欢的模样,一起折气球、吹口哨、讲笑话、拉歌,每一个人都可爱,每一个人都漂亮。轻松、快乐的空间里放飞自我,接纳他人,感受幸福。它们似乎与教育无关,但这是儿童所需要的,是用儿童自有的方式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用童心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合作中感受他人的力量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生的话题,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需在班级得到锻炼和生长。

讲求贡献,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人,是社会的动物。被需要,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需要、做贡献,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因此幸福教室里努力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的班级里有十八长官营,有的班级是部委管理制,还有的班级运用“临时班委会”与“常务班委会”两套班子合作管理班级,使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人人都当班干部,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日常管理中,孩子个个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典型活动中,孩子是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节日课程中,孩子是设计者、表演者。我们认识到:如果孩子们参与了班级建设,付出了努力,投入了感情,留下了美好记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他心中就一定装着班级、同学和老师,一定把班级荣誉看得很重,一定会努力做一个“让班级有我更好”和“班级离不开”的人。

互相連接,寻找重要他人。当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后,孩子们便会希望在同伴、在团队中得到力量,实现共生长。幸福教室里会涌现出不同样子、不同色彩的孩子,老师们搭建平台,并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重要他人。

学生社团是孩子们互相连接的重要场所,有的班级里有各种各样的个性板块和学生社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点各自抱团,认领一块地,大胆地创作分享。教室里、走廊上有军事军舰、恐龙世界、公主小屋,还有拼装社团、棋艺社团、彩泥社团……孩子们常常挨在一起做手工、下棋、讲军事,每当有客人来校,便是他们的节日。他们会展示出小社团里最得意的作品,大方地跟您介绍;他们会摆出自己班上新出的“小书”向您推销;他们会在您离开时,送您祝福,请您签名。班级每周再给他们提供“小讲坛”,孩子们自己设计门票,邀请客人,自己策划、组织、互相补台、互相支持,每个人都有参与不同角色的机会,每个人给他人提供帮助时,都能感受到“被需要”。

班干、部委也是孩子们发生链接的重要组织。班干、部委参与日常管理,负责发现、激励、提醒和督导班级的日常行为。当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成熟后,便会自动请缨退位,负责招聘新的班干或部委,自主成立“导师团”,指导新一届干部开展工作。如策划、组织每月部委交流会,轮流担任主持、梳理、分享,引导大家针对工作中的难点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原因、梳理策略,并跟踪服务。他们互为重要他人,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不同的角色体验,体会他人的不易;携手前行,实现自己不同的价值。

同伴互助,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了遵循孩子的天性,让真实的学习发生,我们不再追求老师精彩的讲解,课堂完美的绽放,而是引导孩子们在“问题——思考——分享”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就有N个问题,便是多元思维的起点;我们教孩子们十字图、维恩图等思维工具,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我们给孩子们交流分享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互相分享、质疑和补充,萌生灵感,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同伴之间不再陌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相促进学习的共同体。

这样一来,我们努力让孩子们在有限的立体空间里,创造着无限的可能;想方设法地去重整课程、重构儿童的学习生活,让孩子们发现自己,悦纳自己,从而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努力把班级建设成小社会,让孩子们在寻找重要他人和与他人相处、学习中,吸取力量,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我们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无数“爱与远方”的种子,他们的未来才会更广阔、更深厚、更幸福!

(作者系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郑州市郑中国际小学政教主任)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教室班级空间
“313”教室
班级“四小怪”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创享空间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