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
办一所有特色的学校是每个校长的梦想和追求。建设特色学校是将教育规律与具体校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必然路径。本文试图从学校特色建设实践出发,梳理出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以期帮助更多的校长把自己所在的学校办成特色学校,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依托优势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的特色,首先来自于自身的优势资源。不少学校拥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地理或者人文资源。这些独特的优势资源都能为建设特色校园提供土壤、奠定根基。襄阳拥有久远的历史,属于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蕴涵,人才辈出。这种优势在一些学校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了特色学校。
借助于校内或周边现成的历史资源,继承发扬其文化精神,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省重点中学襄阳五中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大成殿,也叫作孔庙,属于襄阳地区曾经的县学殿遗址,是以前祭奠孔子、培育人才的地方。1902年,在此地开创襄阳府中学堂,成为本地建立时间最早的官学,也是后来襄阳五中的前身。襄阳五中很好地借助了“大成”文化来激励学生成人成才。“大成”即集大成之意。目前,大成殿等景点已经变成襄阳五中的关键标志,成为学校的发展根本、思想核心。借用“大成”之名建造的大成广场、大成馆等,已成为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文化元素,鼓舞着五中学生努力奋斗,集大成。新生来到学校的首节课,便是参观学校建设历史展览、走状元桥、感受“大成”石刻的深邃含义,充分地体会大成文化的震撼力,为学生未来的高中生活奠定优良的思想基础。米公小学的书法教育也属于这种类型。
挖掘本区域名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表。南漳县卞和小学以卞和献玉为题材,挖掘卞和精神,将学校的主要建筑依次运用“爱”“慧”“志”“信”取名,包涵了卞和文化的四大精神,即对国家忠诚、坚持信仰、慧眼识才以及矢志不渝。其中“爱”,是运用关爱之心来对待世界,运用关爱行动来让世界更美,正如陶行知倡导的“爱满天下”;“信”是指孔子提出的“人无信而不立”,要求对待他人与处理事务追求诚信,言出必行,守承诺;“志”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理想,能够舍弃所有,历经各种磨难,战胜不同困难,化解一切阻碍,勇往直前,绝不回头,正如墨子所言“志不强者智不达”;“慧”是指可以了解他人属于智慧,可以认识自我才是真正的聪慧,可以打败他人属于有力的,可以制约自身的弱点才是真正的刚强,身虽死而“道”犹存在,正如老子提出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楼中每一层的走廊上均以本楼的名字作为主题,将一些有关的名言和图画以版画的方式张贴在墙上,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学校还将校内四大主要道路取名为“献玉路”“卞和路”等。踏着“献玉路”上的石子,可以体会到卞和献玉的艰难,更可以真实地感知卞和所历经的苦楚与坚定的信念。呈现在眼前的是以“卞和献玉”这一故事作为主题的浮雕,连绵的大山、多彩的瀑布寓意巍峨俊美的荆山,巨石浮雕重现了卞和献玉的场景……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不管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访问者,都会停下脚步,细细品鉴文字,被其精神所激励和感动。诸葛亮中学、光未然小学都属于此种类型。
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并将其打造成特色学校。襄城区新集中学针对大量自然村消逝所带来的农耕文化的消失,利用学校地处城郊的特点,号召师生走进田间地头、乡道村口,搜集从古至今人们运用于生活与生产方面的工具与资料等。现在学校已经拥有超过1千件有关农业器具方面的藏品,新建造了小规模的分设不同展区的农耕展览馆,其中古代农业展区侧重反映当地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近代农业展区集中反映工业给农业带来的影响,未来农业展区侧重体现在当代技术更新与应用基础上的农业总体发展趋势。展览馆借助文字描述、实物展览、图片呈现以及耕种体验、技术制作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认知农业工具的运用与制造知识。展览馆的周围建立了农耕“体验场”,如水车取水、石磨豆浆、手摇风车等。学校还构建了茶场、菜场、养殖场三大基地,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农业。学校还陆续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诸如《禾,出土地》等,同时将其归进学校课程系统中。
依据目标设定,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自行开发、推行以及评估的课程,因其与现实教育更为相符,可以有效突显学校特色,还可以推动学校的特色建设,反映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越来越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通过长时间的课改探究与践行,襄阳地区大部分中小学充分依据本身的真实情况,构建了一些带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推动了学校办学日益个性化。
创造力教育课程。“创造力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让部分办学能力较弱的学校朝着特色学校方向不断转变。襄阳市二十五中曾经属于办学实力较差的学校,整体效益较低,社会认同度不高,还曾经陷入生存问题。在课改期间,学校将“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开发视作校内课程的关键构成内容,主动探究,努力建设,经过一段时间,成绩斐然。此外,学校还开发了《小学生发明创造》等 “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列入湖北省地方教材发行计划,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社团教育课程。“成长系列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很多优秀学校更具特色。襄阳七中是位于城区的优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走出了一条校本课程开发和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学校加大学生社团建设力度,开展围绕“成长系列社团活动”作为主体内容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陆续设置了音乐、舞蹈等30多个社团,涵盖了文学、美术、艺术、学科等诸多不同类别,学校社团覆盖面达到100%,全校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不同的社团之中,平均每20个学生就拥有一个社团。学校遵循开放化、科学性以及自主性等原则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社团让学生自行创立,活动让学生自行规划,学生自主探究和化解在活动期间碰到的问题。社团活动内容并不限于特定的学科门类,学生依不同的兴趣喜好自行开设对应的社团,实现自身不同的个性需要。学校结合学生社团的特征安排指导老师,保证社团活动科学、有效地实施。
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果。大部分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非常主动地参加社团活动,而且学习兴趣浓厚。文学社的演讲竞赛、英语社的话剧演出等,灵活化解了学生偏科与不喜欢学习等问题。大部分曾经在他人眼中的后进生转化为特长生。在这里,所有学生都可以发现自身在某个领域的优势,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许。
201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社团活动人才从襄阳七中脱颖而出。因文学课程的启迪而成为全国“校园文学新苗奖”的95后作家刘子茜;在辩论课程中崭露头角,再领衔“后国辩时代”的武汉大学标志性人物邱经天;在数学社独领风骚而成为鄂西北进入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第一人的杨鹏宇;因科技课程启发而诞生的30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襄阳七中通过社团课程开发,给学生创建展示自身才华与喜好的平台,培育他们的竞争思想、协作能力以及坚韧品格,不但有效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才华,发掘他们潜在的能力,有效培育了他们的创新性与实践技能。
传统文化课程。荆州街小学一直致力于楹联特色课程的开发,利用楹联特色教育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开展国学教育。南漳县卞和小学、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樊城区米公小学等巧借名人优势,大力开发“卞和文化”“光未然文化”“米公书画教育”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学校的发展理清了思路,同时还使学校迈入了内涵发展轨道;在开发课程文化的同时,还给学校构建起靓丽的名片。
借助制度创新,培养特色师生
对于缺乏资源、外在支持不足的学校,依靠制度创新,本校师生即成为最好的资源。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让浸润其中的师生行为特色化,从而成就特色学校。
方圆学校位于城市老工业区,学生一千余人,农民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在总人数当中占到九成,學校多个方面都相对薄弱。学校从规范办学入手,针对国家倡导“每日锻炼一小时”而现实中学生却普遍锻炼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深入分析、积极探索与制度创新。
经过调研,学校针对“每日锻炼1小时”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整理,找出了导致现在推行此活动比较困难的关键因素。我国实施“每日锻炼1小时”实际上是指“学生”每日开展1小时的锻炼,但是在全部的教学活动当中,倘若教师不在其中,单纯谈论学生活动,其成效明显不佳。所以,学校把“每日锻炼1小时”这一思想转变成教师和学生每日锻炼1小时,将化解体育教师不够、克服教师参加锻炼的心理障碍当作“每日锻炼1小时”得以推进的诸多难题当中的关键问题加以攻克。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方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竭力化解教师参加锻炼的各种心理障碍,使教师敢动、能动、想动。首先,借助制度构建其愉悦自由的环境,借助制度激励教师,使他们“敢动 ”。学校提出:如果你会做的你教会学生怎么做,学生从你这儿就学会了一项本领,你是一名好老师;如果你做得特别好的,你就做示范,让学生能欣赏到这个运动项目的美,学生会做得更好,你就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如果你不会做的,你还在认真地练习,你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为你会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激励制度带来轻松的运动环境,培植了每位教师勇敢锻炼的信念。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通过制度保障,聘请有专长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并由学校体育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教师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使他们“能动”。最后,学校通过设置经常性的健身赛,通过建立“健康行走QQ群”等形成常规激励制度,使教师不但体会到锻炼带来的乐趣,又能享受到学校给予的激励。竞赛与激励机制的设置,促使教师形成了积极参加锻炼的习惯,使老师“想动”。
厉山三中原是一家办学实力较差的初中学校,师资实力不强,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学生想要转学、教师想要离职,还出现过1年的时间学校没有校长。在学校陷入停办危机之时,马国新校长临危受命,请教教育家,促进学校实施教育革新,舍弃以往滞后的教学方式与管理理念。学校努力依循“使所有孩子成功”这一办学宗旨,推崇“合作和奉献”的学校精神,重视内涵式发展,关注特色化建设,由学校文化、课堂教育、教室设施以及课程建设等四个角度入手助推学校发展,构建起体系化的学校教育文化和“立体合作”这一高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以教学方式革新作为切入口,通过开展“101读书会”“班级读书角”等活动助校园学习氛围的构建,同时开发了诸如太极拳、雅行课程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学校的制度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更轻负高效,让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编号FHB1304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襄阳市教科室副书记、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