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平
如果说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的话,那么社区环境则是温床。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尤其强调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所处的由人所构成的品德、智力、情感、兴趣、爱好等软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之大。
社区是小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德育是小学生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合理地开发社区德育资源,构建社区德育体系,让社区德育与学校德育有机地结合,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促进学校德育社区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既然德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就应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生本化”。 社区可供德育教育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大体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活动文化资源三部分。
那么,有效地开发生本化社区德育资源,构建一个合理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丰富学校德育体系,以适应小学生德育的需要,显得刻不容缓。
应城市蒲阳小学在近五年的《社区德育环境的构建与优化》课题的研究中,大力开展生本化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
精心选择社区德育资源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学校与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教给人知识的专门的场所。而社会承载着所有的社会人在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如果说学校是象牙塔,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
小学生出生和成长在社区环境中。有一句话说的是“环境造就人”,还有一句话说的是“环境改变人”,说的都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小学生长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耳闻目染,一定的社区文化环境对他们的成長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社区文化资源具有随机性,盲目性和自发性等特点,那么,哪些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德育资源加以利用,哪些我们应该摒弃呢?这就是个选择性的问题。选择一条路,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同样,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也面临着选择问题,德育工作者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可否认,社区文化资源中有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不能消除,只能采取正视的态度。负面的文化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形成,行为控制等都有消极的影响,会使学校教育与社区实际矛盾相互制约,与社区教育产生差距,出现不可协调的状况,造成学校教育与社区德育目标和结果的偏差,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处于迷离纷乱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德育工作者在秉承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做人的最基本的情操的基础上,还应该对社区德育资源进行合理地筛选,摒弃掉阻碍学生成长的文化信息,择优汰劣,选取积极的东西,并去粗取精,选择最富有科学性、教育性和民主性的德育资源,防范、过滤、抵制消极文化信息对学生成长的阻碍,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优质德育资源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努力把社区文化对学生积极的影响转化为一种德育常态,让社区德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化教育,使学校德育和社区德育达到正向的协调统一和积极的共振。
动态建构社区德育体系
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永恒不变的。
社区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有宏观环境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教育的影响,又有中观环境中的社区德育、家庭教育等各种德育的影响。它们与学校德育形成巨大的、系统的、宏观的德育网络。同时,德育主体——学生的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触角,能迅速并细致地感知到两者不同的变化,找准变化的动向,站在宏观的角度,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探寻变化的细微过程,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种变化的客观性、必然性与或然性,用多向的思维去解读这种变化的根源和内在动因,用多维的举措去开发这种变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顺应社区文化客观的变化,立足社区实际,围绕学校德育理念和德育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因地制宜地转变开发观念,调整开发思路,转变开发策略,开发出富有学校和社区特色的德育资源,让德育资源的开发成为系统工程,让社区德育资源成为源头活水。
深度唤醒德育主体意识
建构主义观认为:人的内在的自我属性和自我空间,如道德观、处世观、价值观、社会观、金钱观等,都是通过主体积极的、自主的建构而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观是所有观念中的主导者,先行者。所以说,道德建构是自主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
主体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主体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情感、观点、知识等信息都有一个主体感知、认知、识别、选择、整理乃至吸收的过程。主体是这个过程的绝对的主导者,谁的意志都替代不了主体的主观意志。道德建构亦然。对于来自外界的任何有关道德的信息,只有主体主动认可,将其自觉地纳入自我道德范畴,融入自我道德体系,并付诸实践,才算是建构了相应的道德认知结构。
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乎社会规范和准则的道德体系,这个教育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基于此,德育工作者在开发社区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应立足社区实际,以社区文化资源为客体,以学生为主体,从各个不同层面,分析和掌握学校学生主体的整体道德特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从年龄、年级、社区来源、家庭结构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学生的分层特质,依托所分析和掌握的实际、具体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和自身需要,开发相应的德育资源,制定相应的德育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体系的建构意识,意识到自身的道德体系的不足之处和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促进主体道德体系的完善。
实践表明,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建构完善的社区德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社区德育作为现代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学校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社区德育中来,全盘统筹德育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挖掘社区德育的潜力,发挥社区德育功效。
(作者单位:应城市蒲阳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