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秋
(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畜牧兽医站,吉林 德惠 130306)
犬疱疹病毒病是1965年美国Carmichael氏等最先报道的,以全身败血性为特征的急性、无热性和迅速致死传染病。常发于2周龄左右的仔犬,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48h。成年犬感染后发病不明显,检查可见生殖系统局部有病变,但很快能自愈。本病毒只感染犬,美洲、欧洲、日本和南非等很多国家均有报道,一旦发生,将给养犬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毒具有疱疹病毒所共有的一般形态特征。细胞核内未成熟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约90~100mm,胞浆内成熟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15~175nm。部分病毒的核心呈“+”字形或星形外观。其DNA碱基中G+C含量在疱疹病毒科成员中是最低的,仅33%(一般约50%)。不耐热,对酸抵抗力也很弱。它对各种动物的红细胞都没有凝集性。
交叉中和试验表明,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之间的毒力强度有差异。病毒能在来源于犬的多种细胞内增殖,尤以犬胎肾和新生犬肾更为适宜。培养最适温度为36℃。病毒增殖速度较快,一般经2~4d培养即可达收毒程度,但初代可能要7d或更长。包涵体检查时,可在部分细胞内发现不太清晰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2周龄以内仔犬免疫机能不全,抵抗力差,且体温偏低(36℃),恰好处于该病毒增殖的最适温度,这可能是引起致病的主要原因。随着犬龄不断增加,体温逐渐升高至对本病毒增殖不利的39℃,3~4周龄仔犬虽有感染,病症较轻或不明显,致死率降低。5周龄以上仔犬或成年犬感染后,发病不明显。
病犬和隐性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唾液、鼻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还可通过胎盘或母犬的阴道感染。仔犬间也可通过相互接触而感染。母犬带毒排毒时间可达18d。
本病潜伏期为4~6d。病犬感染后,病毒最初的增殖部位是扁桃体、鼻甲和咽粘膜,随后经血行散播至全身。病犬精神沉郁,不爱吮乳,体温虽不升高,但呼吸困难,腹痛,出现恶心和呕吐、连续嚎叫等症状。粪便稀软无臭味,色泽黄绿。2周龄以内的仔犬多数出现症状后24h内死亡,病程长的也不超过48h。3周龄以上仔犬感染后,其主要症状是干咳、打喷嚏、流鼻汁等,约持续2周,症状较轻微。耐过犬常留有中枢神经症状,失去饲养价值。
5周龄以上幼犬和成年犬虽然也能感染,但症状轻微常不易觉察,而且病毒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和呼吸道粘膜。感染母犬外部临床症状不明显,但阴道粘膜有散在的淤血和出血斑,可引起流产和死产。受到感染的公犬,包皮浆液性分泌物增多,偶见有结膜炎,但成年犬的这种感染过程有明显自限性,上述病变只持续4~5d后即逐渐自行消退和痊愈。
病死仔犬具有以灶性坏死和出血变化为主的特征性变化,肺和肾的变化更为严重,散在表面散在直径约为2~3mm的灰白色坏死灶和小出血点。腹腔和胸腔内有血色浆性积液。脑膜炎变化也是常见的,而且能从脑组织中分离到犬疱疹病毒。
根据临床症状、发病日龄和剖检变化初步怀疑为本病。剖检死犬发现各脏器有坏死灶和出血点,尤其肾脏表现的更为典型,可初步诊断为本病,但确诊要靠实验室检查。
国外已成功地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法诊断本病,既快速又准确。可应用家兔制备荧光抗体高免血清,取病变部的组织涂片做荧光抗体染色试验,可看到发荧光的大量病毒抗原。
分离犬疱疹病毒是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从病死仔犬和濒死仔犬身上无菌采取肾、肝或肺的病变部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接种犬肾单层细胞培养物,置于35℃~36℃培养,24h后细胞即开始圆缩变暗,约经48~96h,大部细胞出现病变并开始脱落,达到收获程度。也可用濒死犬肾作带毒细胞培养,常分离病毒更容易成功。对分离获得病毒除电镜等一般检査外,可用已知标准犬疱疹病毒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即可得出明确结果。至于应用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检测病犬(主要是可疑本病的耐过犬)血清则能起到回顾性诊断的作用。
一旦发现可疑病犬,要立即隔离,特别是在养犬场。认真做好消毒工作,犬尸体深埋或烧毁,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由于本病病程短急,两周龄以内发病犬很难治愈,应及时隔离或灭杀对同窝剩下的病犬则应及时采取保温和防疫措施。同时要进行补液,并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在仔犬发病早期,注射感染过本病的康复母犬血清,只要中和抗体效价达到1:4以上,也有治疗效果,或用于同窝未发病仔犬的紧急预防,能收到一定效果。使用方法为腹腔注射1~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