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柳州市柳江区进德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柳州 545000)
仔猪腹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以病原性感染最为常见,囊括了“病毒、细菌、寄生虫、多元混感”等引起的腹泻症。本病因饲养管理水平、个体营养状况、被动免疫抗体滴度、环境条件、病原体毒力等不同而表现出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症状特点,具体总结为:以细菌性感染为主的病例症状较轻、病死率相对较低,其粪便表现为“粥状、糊状、较为黏稠”,治疗时宜选择“高敏抗菌素”;以病毒性腹泻为主的病料症状较为严重、病死率相对较高,所排粪便多呈水样(剧烈腹泻),偶见呕吐症状,发病猪机体脱水迅速,以至于致死率较高;“病毒+细菌”混感较为常见,症状最为严重,治疗难度最大,以低龄仔猪症状最为明显,机体迅速脱水及贫血、继发全身感染症状、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本型对于低龄仔猪致死率高达100%。
剖解变化:机体组织脱水及贫血是最典型特征;急性病例以胃肠黏膜极度水肿、充血及出血、坏死脱落为特征,相邻内脏器官病变不明显或发生轻微水肿、黄疸、色变等;病程较长者除重点消化道(胃肠道)炎性病变外,还可见呼吸、循环、神经、淋巴等多系统器官组织的炎性病变。
本病发病主要与“环境不良、饲养管理缺陷”紧密相关。对于仔猪而言,四季温差波动对其影响较大,初春、秋冬季低温应激可致其产生即时性腹泻,也容易感染多种病毒、引起严重腹泻;久雨放晴之后、高温高湿的夏季环境条件下,加之环境及饮食源受到病原体污染,蚊蝇、鼠类、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活动猖獗、大量散播相关病原体,以至于仔猪容易感染相关病原菌,最常见的就是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仔猪随即出现湿热下痢或剧烈腹泻症状;主要传染源包括发病猪和其他携原体(中间传播媒介)、被污染的饮食源等,病猪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养殖环境,若保洁消毒管理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循环再传染;哺乳期母猪罹患某些传染病或乳汁过于稀薄、营养不全是可致仔猪腹泻;仔猪暴饮暴食或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脂类含量过高等可致营养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换料、转舍均群、长途运输、冷热应激、惊吓、疫苗接种等不良应激可致仔猪产生即时性腹泻;20日龄以内低龄仔猪是高敏易感对象,其综合发病率、致死率最高,30日龄以后仔猪逐渐具有一定抵抗力,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降低。
(1)做好重大疫病疫苗免疫,结合地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本场实际情况,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症、猪轮状病毒病、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等常见高发病种,规模化猪场应科学决策、选则其中高发病风险病种采取相应的疫苗免疫,这样可以最大化降低仔猪病死损失。
(2)随四季温差波动,科学调控新生仔猪当前最为适应的温湿度值,尽量消除冷应激病变,同时勿令仔猪腹部直接接触冰冷水泥地面,1~10日龄仔猪最好置于专用恒温保育箱内管理,这样可大大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成活率。
(3)严格执行定期保洁消毒工作,夏季炎热条件可实行带猪消毒,以杀灭养殖环境及仔猪体表的多量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多病原性腹泻发生率。
(4)加强日常饲喂管理,禁止给猪群投喂过期、霉变、被污染的饲料,坚持“定人、定时、定点、定量”喂料的“四定”原则,防止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要保证全天不间断的清洁饮水供应,满足维持猪正常生理及代谢机能的基础需求。
(5)针对群内早期发病个体及时采取对症控制措施,宜开展整群防治,哺乳期仔猪则要采取“母、仔统防统治”方式效果最好,针对仔猪当前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建立健全的特点,笔者推荐肝肾负担、毒副作用较轻、保护性较好的处方为“黄芪多糖(颗粒/原粉)+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糖(红糖、白糖、葡萄糖、蜂蜜)”混饮,1~2剂/d、连3~5 d,同时混饮葡萄糖液、补液盐或复方电解多维液,防止仔猪发生严重脱水;针对生长旺盛期的仔猪群建议采用亚硒酸钠VE预混剂拌料,可有效降低仔猪水肿腹泻发生率;一般性湿热下痢、轻度至中度腹泻症,推荐采用“糖、醋、蒜泥、锅底灰”适量混匀拌料投喂至痊愈,此方对仔猪肝肾负担较轻、保护性较好。
本病治则应以“控制继发症、防脱补能、控酸”为主。实用方剂:针对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及自体酸中毒的重症病例,宜先行肌注胃复安止呕,30 min后止呕再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控酸及防脱水常用“5%碳酸氢钠液+5%医用糖盐水”缓慢静注(静滴),抗心衰可用“西地兰”以适量5%葡萄糖液稀释,缓慢静注,注后10 min可见症状明显缓解;控制继发感染首选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内服。
参考文献
[1]姚永琴.冬季仔猪常见腹泻病的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