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二涛中国铁路总公司上海局集团公司常州站 江苏常州 213000
当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铁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截止2017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万千米,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国、高铁大国,高铁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出行、经济发展,甚至已经成为我国一张靓丽的外交新名片。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外交活动中推广中国高铁,带领外宾体验中国高铁。确保高铁安全运营不仅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在京沪、沪宁等高铁线上,复兴号动车组运营时速达到350km/h,运行间隔最短只有不到5分钟,如何确保高铁列车在如此高的速度和密度下运行安全、秩序畅通,需要铁路各部门、各工种密切配合,从建设、调度指挥、维护等方面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而行车指挥作为关键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行车指挥方面以常州站为例分析高铁应急值守人员业务能力现状和问题,提出提高高铁应急指挥人员业务水平的一点建议。
常州站是铁路客运特等站,管辖沪宁高铁线12.89千米,管辖京沪高铁里程1.806 千米,其中高铁车站三座,分别是常州站、常州北站和戚墅堰站。行车指挥(分散自律下的中心控制模式)由上级调度所调度员负责,车站应急值守人员负责协助调度员做好施工维修、设备故障及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指挥工作。车站现有应急值守人员10名,在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发现,应急值守人员存在思想上过度依赖上级调度员,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性不高,对先进的调度指挥设备运用不熟练,遇到非正常情况下处置显得手忙脚乱的情况。在2018年常州站举办的高铁应急值守业务技能比赛中发现多人存在特殊情况下设备操作不当、故障处置不规范等问题,虽然高铁应急值守人员仅配合调度员进行处置,调度指挥权极少交予车站,并且有管理干部进行把关,但高铁应急值守人员所体现的业务能力水平与高铁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安全快速运营的需要及国家对高铁运营安全高质量的要求极不匹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高铁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我们正视高铁应急值守人员业务能力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分析。
从学历来看,均为中专或高中学历,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新设备、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不强;从岗位技术业务等级分析十名从业人员中四名为技师、五名为高级、一名为中级,但这些技能等级均是在从事普速铁路调度指挥时取得的,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在行车方式、设备操作及管理要求上差别巨大,不能准确反映出其在从事高铁岗位上的业务能力;从年龄层次结构分析,十名人员中有八名超过了五十周岁,八零后仅占一人,反映出车站应急值守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很多人员面临退休,职位上升空间有限,导致岗位从业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车站高铁行车均为分散自律下的中心控制模式,日常的行车指挥均由调度所列车调度员负责,车站应急值守人员只负责故障情况下的信息收集、组织相关人员准备进路、递交书面调度命令、组织应急救援及施工维修组织等,日常参与度不高,导致一是学技练功积极性不高,思想上总认为由列车调度员负责,一切听从调度员指挥即可,无需掌握更全面的高铁行车知识;二是设备操作少,个别设备及作业方式长期不使用,仅有理论知识,未有直接实践经验,实作能力差。
一是车站专业管理力量薄弱。车站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技术规章管理人员只有一名,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普速铁路规章的管理培训上,而对高铁规章知识的培训无论从组织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欠缺;二是高铁设备操纵和故障演练组织较少。车站未充分发挥高铁模拟演练设备作用,未针对高铁应急值守人员现场实际接触行车作业较少的问题组织开展模拟演练,提高岗位从业人员实践经验。
一是车站应摒弃将高铁应急值守岗位作为“养老”岗位的思想,从高铁运营管理的实际出发,优先选拔文化层度高、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从事高铁行车岗位,能更好的适应高铁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论;二是抓好技能等级评定。上级部门应积极做好新岗位技术等级的评定,我国高铁运营已有十年,但高铁应急值守人员的技能等级评定却仍是空白,仍然采用普速铁路车站值班员岗位等级,从事高铁岗位后无法进行技能等级晋升评定,失去了对从业人员的激励作用。建议尽快出台高铁应急值守岗位技能等级评定办法,做好从业人员技能等级认定,促进从业人员积极学技练功,提高业务技能。
一是配齐配强高铁行车管理力量。专业科室增加高铁规章管理人员力量,车站配齐精通高铁行车规章的管理干部,提高规章培训指导能力,更好地组织好高铁应急值守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培训质量。二是抓好高铁行车模拟和应急演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车站应充分利用高铁行车模拟系统,经常性开展行车设备操纵演练和故障处置应急演练,补齐因设备操纵过少导致的岗位人员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
一是车站应针对性地制定考试考核办法,抓好应急值守岗位业务技能水平测试,并将成绩纳入岗位收入、职位晋升、评优评选考核中,进一步促进高铁应急值守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整体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