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红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高校如何为地方和国家输送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问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伟大长征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因势而新进一步创新和构建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之应然要求。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着鲜明的时代契合点,即核心要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校切实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之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极强,需要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支撑。”[1]长征是中国影响人类的3件大事之一,伟大长征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培育和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1.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明确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2]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课是大一新生进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简称“原理”) 课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简称“概论”)课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称“纲要”)课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2.长征精神是大学生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4]伟大长征精神与学生发展核心要素之六个维度——“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2]可谓一脉相承。正如毛主席所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党和人民军队以超常凝聚力、坚韧力所创造的文化丰碑,是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的深刻写照,是求实创新精神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奋力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因此,长征精神是大学生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应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好长征故事,传承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和发挥伟大长征精神“化人育人”的时代价值。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时代价值。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精神教育价值,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价值,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价值,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忘我奉献精神教育价值,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价值以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求实创新精神教育价值。当前,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社会实体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受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大学生正在越发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尤其是美国式和欧式的“民主”、“自由”等思想及普世价值观的侵害;其二,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客观上加剧了西方“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中国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其三,由于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滋生功利的实用主义,在课程学习问题上往往缺少看大局、看长远的眼光,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抬头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党和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史震惊中外,长征的强大文化力量超越时空,伟大的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必然要求。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高度的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本土教育的优秀教育传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方向。伟大的长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最具体的国情、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代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很强的鼓动力、感染力、教化力、引导力、凝聚力、净化力等诸多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到课率、抬头率、满意率和获得感即(“三率一感”)不高,其主要原因,除了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化使得青年大学生产生功利性学习倾向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较强之外,主要在于: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问题上,教学模式不够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式的教学模式,要么是教师“放羊式”的缺乏教师精炼总结和启发式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问题上未能抓住并实现其根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课堂教学上教师能够信手拈来,做到“以文”。可对于“化人”、“育人”的根本问题,部分教师就容易重“文”而轻“化”、轻“育”,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以至于学生获得感低,部分学生势必会因学习兴趣不高而厌学,从而产生“口不服心不服”、“口服心不服、心服行不服”等接受异化现象,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分课堂’是中国原创教学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7]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大学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导向,是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1.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坚持以文化人,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长征的历史知识、给学生做长征精神内涵的教科书式的总结。长征精神作为一种极为优秀和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以文化人应包含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教师首先要用长征精神“化”自身,试想任课教师如果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都不能以身作则,不能以长征精神提升自我的精气神,不能给学生展现艰苦朴素、爱岗敬业、敬业求精、求实创新等优良精神风貌,那何谈“融入”,一旦这样,长征精神就成为了教师指责和说教学生的工具,势必会出现长征精神“物化”之异化问题;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长征精神“化”学生的时代价值和作用,要明确给大学生讲解长征精神,就是要通过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人文底蕴、学会批判性精神、刻苦学习、健康生活、明确责任担当、培养求实创新等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而不能陷入讲长征故事、做教科书总结之类的“泛娱乐化”或者“背多分、照书记”式教学;再者,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和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日益多元化,仅仅“讲故事、做总结”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分课堂,基于“对分易”互联网教师教学平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运用互联网技术,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从而实现长征精神“以文化人”的作用。
2.对分课堂有利于教师切实提升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获得感。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现实瓶颈,取决于教师能否坚持以文育人,切实提升学生在长征精神教育教学中的“获得感”。对分课堂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精讲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对分课堂强调教师讲授在先,先教后学,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可谓“本土化”,最大可能地结合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且大多在大一、大二开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是大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学生还在延续中小学时“老师讲、学生听”式的单向传输式的传统学习模式,先教后学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另一方面,对分课堂之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传统的课堂讨论为即时讨论或当堂讨论,这样的教学互动,互动的形式是有了,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和吸收,以至于课堂讨论难免流于“问答”型的一问一答式的被动式的教学互动,终究还是难以突破学生学习“获得感”低的现实瓶颈;再者,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这样,学生通过努力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与思考,既获争取到较为理想的课程考评分数书,更重要的是,学生从长征精神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人文底蕴、学会批判精神、学会责任担当、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大学生学会利用黄金大学时光,甚至提升就业竞争力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即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有利于挖掘和充分利用长征精神“以文育人”的时代价值。
3.对分课堂有益于高校为地方和国家输送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终极价值,体现于教师能够坚持以文砺人,助力高校为地方和国家输送更多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长征精神的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着鲜明的时代契合点,也就是发展大学生核心要素。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 课,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将长征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简称“原理”)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将长征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简称“概论”)课,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将长征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称“纲要”)课,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人文底蕴,明确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将长征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增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归根到底,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是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长征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章节内容的切合点,充分发挥长征精神“以文砺人”的重要力量,设计出有效的对分课堂教学方案,是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为地方和国家输送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8]长征精神具有丰富而鲜活的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砺人”重要载体,是培育和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教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强大精神动力。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核心在于应牢牢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融入的基本原则,教师要防止重“融”轻“入”,重长征文化的讲述而轻长征精神的弘扬,忽略长征精神如何“入耳、入心、入脑、入行”,忽视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获得感”,从而弱化长征精神丰富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运用对分课堂创新和构建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之应然要求。
[1]赵社民.党史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59-59.
[2]林露,贺迎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人民网,2016-09-14.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7]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10.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