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侗族打击乐伴奏舞蹈形式以及表现形式

2018-02-13 09:18向琨
精品 2018年6期
关键词:竹筒声响打击乐

■向琨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0 引言

侗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史学家认为侗族是古代百越发展而来,以农耕为主,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同族人以人人能歌善舞自豪骄傲,侗族聚居区被称为“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建筑风格、居住环境等共同作用影响了侗族人们的性格以及其文化。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之魂,主要由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来决定,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会直接影响这个民族的社会心理、社会活动和社会意识的形成。进而发展出独特的、稳定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社会结构形态,这种形态会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道德观念、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生产行为、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形态与意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侗族主要聚集于中国贵州、湖南和广西三地的山地之间。在侗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侗族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的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能让自己立身天地之间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侗族早期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与文字系统,他们之间的交流只能用侗族所擅长的乐舞来进行表达,乐舞是侗族人民共有的文化和历史文明。侗族歌曲、侗族琵琶舞等处处都反映着侗族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有的习俗和文化理念。乐舞最初的起源是为了描述侗族人民劳作的场景,智慧的侗族人民将劳作当中的节奏融合到乐舞之中形成独特的带有打击乐的舞蹈。侗族人民的表演时给打击乐进行伴舞,将劳动的场景的自然节奏进行提炼改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乐舞节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传承千年。

1 侗族节奏艺术的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节奏与律动感,人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处于节奏之中,节奏是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的基础之一。侗族人民特别善于从自然节奏中提炼改进节奏来表达他们内心活动。自然界中诸多事务都可以为侗族人民提供灵感,风雨雷电、蛙鸣蝉叫;生活中杯碗碰撞声音,板凳接触地面的声音;早市的叫卖声等等都可以为侗族人民提供养分,侗族人民通过对节奏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强弱长短和气息的虚实明暗层次感加以整理加工成为本民族特有的抒发感情的节奏艺术、这种节奏艺术的通过节奏快慢与强弱等刻画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将思想感情完美且含蓄的表现出来。侗族节奏艺术中最常见的打击乐的乐器分别为:竹筒节奏、扦担节奏、板凳节奏。

1.1 竹筒节奏

竹筒节奏是许多少数民族的节奏艺术,同样也是侗族人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中创造出的一种能与大自然的山水树林的节奏相和谐的打击节奏的舞蹈表演形式。竹筒在侗族生活中也有着很多实际作用,可以用作狩猎农耕时装物品的器皿。比如盛酒用的“酒具”——“苦酒筒”——长大约40-60公分,直径大约为12厘米;装米饭用的“小饭筒”——长一般在25厘米左右、直径为8厘米;装水用的“水筒”——大小与“小饭桶”接近等等。舞者在表演之时腰间缠绕几个竹筒,这些竹筒用于敲击发出不同的声响和复杂的节奏,同时舞者伴随着节奏起舞。竹筒本身就可以发出极其美妙的音乐与节奏,若混合着不同的声响与节奏,那么音乐将会特别悦耳动听,在节奏强烈时犹如震天之雷,节奏缓和是如溪水潺潺切切细语。节奏在明快与缓和之间来回交错变换。

1.2 扦担节奏

扦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用来挑东西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特别常见。侗族所用扦担是指将直径5-10厘米的竹子或木棍砍成扁担一样的长短然后将两头削尖。扦担与扁担的作用是一样的,扦担是侗家儿女上山砍柴用来担柴的工具,同时因上山砍柴容易遇到凶猛的野兽,所以扦担也是可以用来抗击敌人和野兽的武器。随着手工业的不停的进步与发展,侗家扦担为了使扦担更经久耐用,将木棍两头削尖并且两削尖的两头用铁皮包裹夯实,这样制作的以后的扦担不仅仅使用时候更加方便而且其作为防卫武器的防卫力得到了加强,同时扦担能发出更多的声响,如刀敲击扦担的木击铁、铁击木、刀把击打扦担头等发出的“亢”、“咔咔”、“铛”等声音,这些声音是原始音乐节奏的基础。侗族人民巧妙的将自然界看似毫无规律与节奏性的各种声响加以整合加工进行节奏变化和组合,进而形成了美妙和谐的节奏艺术。

1.3 板凳节奏

扦担节奏主要为了表现侗族男子在外劳作狩猎时英勇勤劳勇敢热情的性格与品质,那么板凳节奏主要就是对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的女子的一种赞美与表扬。板凳是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工具、现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一般板凳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以大小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小板凳与大板凳。小板凳在侗族中是指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15厘米、没有后置靠背的板凳。侗族人民都热情好客,每户侗族家里面都会近十条小板凳,这些小板凳常常放置在堂屋或者吊脚楼前,每当有大事件发生或者重要节日时,侗族人民会在吊脚楼前彻夜对歌。侗族妇女从古至今大多秉承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俗,妇女主要在家操持家务和进行手工活,体力活等大多还是以男子为主,侗族妇女聚集在一起进行手工活动时也是坐在小板凳上,同族妇女擅长搓麻线、绣花等。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林之中,因此农耕活动中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族妇女串门放牛也会带着自家的小板凳出门,随意一个地方就可以坐下来聊天。这是一种典型的女性表演形式在侗族中也称为“萨”文化,“萨”在侗族的意思中指的是祖母的意思,祖母在侗族的家族组成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额地位,侗族非常注重祭祀活动,祭萨是祭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每年的正月和二月各村寨都会举行严肃正式热烈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祀在侗族的家族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先祖母,由此可见在侗族历史当中女性的地位与男性要平等甚至要高于男性,祭祀活动也加深了侗族女子与板凳的情感,祭祀活动中以板凳为主要打击乐的载体,用小板凳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与音响并且舞者手持板凳翩翩起舞。“扦担舞”表现的是侗族男性刚毅果敢有责任的劳动之舞,“板凳舞”表现女子勤劳朴实的持家之舞。板凳节奏舞蹈中,表演人数不限,表演的节奏来源于两条板凳相互碰撞发出的声响,舞蹈的节奏与动作随着声响的节奏与韵律发生变化,侗家女子舞蹈《搓麻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 打击节奏与侗族舞蹈的结合

侗族节奏伴舞在节奏和舞蹈设计所表达中心思想与意境是一致的,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艺术表现力也是高度一致,所描述的情境也相同,都是对同一种感情进行抒发,这种类型的综合表现模式已然超越了节奏与舞蹈的单一范畴成为水乳相融的共同艺术表现出同一个目标,即情感表达。侗族人民所创造的节奏性舞蹈中的舞蹈动作与打击节奏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生活艺术为生活服务,舞蹈与节奏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侗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动作根据节奏进行变化,节奏也根据舞蹈动作的需求来进行变奏。舞蹈动作的表现是音律与节奏的基本表现形式。侗族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打击乐的融合与节奏的处理都需要根据舞蹈的层次与情节推进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竹筒舞》,当舞蹈动作偏向抒情时,可以采用高音的小竹筒吹奏出缓慢的八分节奏;当情感表现达到高潮之时,采用高竹筒的合击出十八分节的快速。

3 总结

侗族打击乐器与舞蹈动作相互作用,打击乐节奏的变化通过舞蹈所呈现出的内容和形式加以确定,主要通过节奏的快慢变化和声响的强弱来传达,声响的强弱主要来源于内心情感的波动起伏,节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自然节奏的变化与转折。艺术来源生活,一切模仿都来源于自然,节奏的模仿主要是模仿山林中的鸟叫声、水车运动时发出的声响、鸡鸭的叫声,甚至是清风吹拂过树林的声音,不仅仅是侗族音乐会模拟这些声音,很多现代化的音乐都会借鉴相关的声音,类似的艺术体现在侗族打击乐中还有多处,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产生变化的节奏与声响,将自然之声进行处理之后返回自然之中生动展示自然界中独有的生态节奏。舞蹈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通过打击节奏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处理,对原始节奏加以处理;在节奏上采用综合组成形式;在表达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组合选择,表达活泼的情绪采用跳跃性大的音阶,表达安静时采用舒缓的稳定性的节奏。各种节奏与舞蹈想结合工作表现出侗族打击乐与舞蹈的独特魅力,展示出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尊重。

猜你喜欢
竹筒声响打击乐
椰奶饭
无从知晓
年夜饭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做竹筒小台灯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香喷喷的竹筒饭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