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梅
(民权县农业畜牧局,河南 民权476800)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支原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咳嗽、胸膜肺炎伴肺部纤维素化为典型特征[1],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早在1947年甘肃牧区发生过该病,解放后全国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2],而近年来随着山羊养殖业的快速兴起,山羊传染性肺炎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在一些山羊聚集养殖区,该病呈爆发趋势[3],本文结合豫东地区山羊传染性肺炎发生的特点,探讨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特点,做出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期有效防治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发病季节一般在寒冬和初春,且饲养环境条件较差时容易患病,大小羊只均可患病,不同品种的山羊患病率有所不同,其中淮山羊易感染此病,患病率高,该病的潜伏期16~21 d,该病多呈急性发作,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月以上的羔羊多呈急性病例,病初山羊精神不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活动懈怠,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流黄色浓稠鼻涕,体温升高至41℃~42℃,听诊肺部有湿啰音,按压腹部有剧烈疼痛感,病羊采食量减少,逐渐消瘦,个别病羊卧地不起,最后器官衰竭死亡。
患病山羊病变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但消化系统也有局部病变,呼吸系统的病变主要在肺脏、胸膜,支气管也有病例变化,肺部和胸膜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肺部萎缩,肺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肺局部变硬,胸膜呈炎症反应,胸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同时伴有心包积液,支气管扩张,出现炎症反应,支气管内附有黏性白色脓液,肠道黏膜布满血丝,盲肠有坏死灶,肝脏、脾脏轻度肿大。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然后结合涂片镜检、病原菌分离培养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病死羊肺部病变组织碾碎做成涂片,并经吉姆萨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菌体,菌体呈球状、条状、丝状和杆状,进一步结合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可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做出确诊。血清学诊断可采用间接ELISA法,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分子生物技术,采用特异的PCR法检测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体,应用PCR技术诊断病原,快速、准确。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要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抗菌、消炎处理,首选药物是大环内酯类,包括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支原净等,光谱抗菌药物土霉素、四环素也有确切的疗效,使用2种以上西药联合用药用于治疗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显著效果。可使用泰乐菌素注射液5 mg/kg肌肉注射或盐酸红霉素5 mg/kg肌肉注射,也可以用氟苯尼考0.1 mL/kg和咳喘停0.15 mL/kg肌肉注射,每3 d 1个疗程,1~2个疗程即可。
中药治疗:麻黄200 g、杏仁250 g、木通200 g、双花100 g、黄芩200 g、连翘150 g、白茅根150 g、生地250 g、甘草150 g,以上诸药加水20 000 mL煎熬浓缩至10 000 mL,每只羊2次/d共饮用150 mL,3 d为1疗程。
民权县张某饲养豫东山羊67头,2017年12月3日有1只羊发病,起初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咳嗽气喘,流白色黏稠鼻液,随后相继有21头羊发病,其中1头山羊死亡,发病率31.3%,死亡率1.5%。经综合诊断,确诊为传染性胸膜肺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病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首先是对患病羊只使用氟苯尼考0.1 mL/kg联合咳喘停0.15 mL/kg肌肉注射病羊,然后使用上述的中药方剂熬成汤液饮水,每只羊按100 mL中药汤液饮水,中西药并用,3 d为1疗程,1个疗程控制中病情,治疗第5天病羊全部康复,然后停用西药,使用上述中药方剂加工成粉剂在饲料里添加,饲喂全群山羊,用以巩固疗效,恢复元气。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和防疫工作,山羊活动场地和圈舍要定期用1%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加强饲料营养,在草料充足的同时补充玉米、豆粕等精料,添加VA、VD、VE,添加骨粉来补充钙磷。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在寒冬时,山羊圈舍做好保暖措施,应对寒流和贼风。平时可使用板蓝根、黄芩、连翘等中草药预防,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对山羊进行疫苗接种,这样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