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露
(秦安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秦安741600)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养猪户环保意识的提高,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受到养殖户的普遍关注。在养猪场中,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生猪体外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生猪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提高生猪抗病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生物安全体系几乎涉及到养猪的整个过程。以下就如何建立生猪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作一简单介绍。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因此猪场的选址是搞好养殖业的关键一步,首先养猪场要远离交通要道、生活饮用水源地及集市,离其它畜禽养殖场、集市、畜产品交易市场、居民居住区等至少要在5 km以上,防止对周围群众的生活造成影响。
养殖场的布局要根据该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养殖场要建立配怀区、分娩舍区、保育区及生长肥育区,每个区域之间都要有隔离病猪的圈舍,并与正常猪舍间隔100 m以上。
猪场最好能分4个区,分别是生产区、生活区、生产辅助区及外来车辆消毒区。生产区和生活区一定要分开,生活区内要设有办公室、宿舍及食堂等。生产区内设置猪舍和通道。生产辅助区是为生产区服务的各种设施。有条件养殖场可以在猪场1 km以外的地方建立冲洗消毒房,防止疫病通过外来车辆带入养殖场内。
人员要从生活区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紫外线消毒或者淋浴消毒,并更换场内的工作服才可以进入生产区,以防带入不必要的病菌。
每栋舍与舍之间要设有专门的运猪道路,运猪前和运猪后要对生猪、圈舍、及道路进行全面的消毒。并且污道与净路要分开,走过污道后的车辆、人员及生猪在没消毒的情况下绝不走净道。
猪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新病的传入,养殖场根据该场流行病学的实际情况,猪病的防治比较容易,对没有必要预防的疫病就不接种疫该疫苗。
生猪的进出要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尽可能做到同日龄范围内的猪只统一饲养,统一出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疫病的传入。
要进生猪之前,对圈舍内的所有器具及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及消毒,并对圈舍要至少空置7 h以后,方能转入新的生猪。
每栋猪舍要留有病猪的猪舍,如果发现病猪要立即转到病猪圈舍内进行专门的饲养管理。经治疗未见好转的,要及时转入病猪隔离舍进行合理的治疗。
因老鼠、蚊蝇、猫、鸟等大多数自身带毒但本身不发病,它们对猪场生物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猪场要建立预防其他昆虫及动物计划及措施,以免带进不必要的病菌。
一般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养猪场,如要进入场内,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彻底冲洗消毒后方可进入;运送饲料和运输猪只的车辆做到专车专用,严格禁止混用。
只有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才能进入猪场。技术人员进入不同猪舍间时要更换衣物,做好消毒;各猪舍间饲养员禁止互相往来,防止猪病交叉感染。
严格限制场外人员进入养猪场,如确实需要进入养殖场的,经地过严格的消毒、全身更换衣物才可进入猪舍,并要场内工作人员指引下行走,不得在场内任意走动。
任何场外物质进入场内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经和管理,因为场外物质都有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而给猪群带来威胁。
猪饮用水应和人用水一样,要注意清洁卫生,防止污染;要用清洁卫生的饲料,杜绝用污染及发霉变质的饲料。
按照引种必须注意的事项,一定要选择健康的猪只,及优良的品种,引种前做好生猪品种及健康情况调查,严格按照生猪隔离及合理的程序确保引种安全。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特征,合理选择疫苗,尽量少用疫苗或者不用疫苗,以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当猪场发生疫病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场内应尽量少用抗生素等,禁止使用添加剂,或者生长刺激剂等,以确保畜产品安全卫生。
(1)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对不需要用的疫苗尽量不用,并且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免疫注射时应做好消毒工作,并且要注意做到一猪一针,避免交叉感染。
生物安全体系涉及到养猪的整个过程,建立生猪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需要每个养猪人员的共同努力,从圈舍建造、饲养管理、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做好每个环节,才能使养猪场安全生产,给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