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武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畜牧局,四川德阳618100)
鸡痘病是养鸡生产过程的常见病,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每年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1],特别是集约化程度高但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的鸡场,本病更容易发生。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本病,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鸡的一种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本病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和败血症型四种。皮肤型多出现在鸡头部的鸡冠、肉垂和眼睑部位,以出现结痂为特征,又称干燥型。黏膜型痘疹常出现在口腔黏膜和喉头部位,以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且常形成假膜,又叫潮湿型。有些发病严重的鸡场可出现两者的混合感染,称之为混合型。除了上述三种类型外,还有少部分鸡出现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称之为败血症型[2]。本病主要通过健康鸡和病鸡接触后传播,另外,蚊虫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鸡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主要结构为表面的蛋白质外壳和核心遗传物质双链DAN。成熟的病毒电镜下观察呈砖形,直径约在250~360nm之间,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病鸡体表脱落的结痂或黏膜溃疡灶中的病毒散布到外界后,数月内仍保持活力。病毒耐干燥,对阳光直射有抵抗作用,但不耐强酸或强碱,2%浓度的火碱溶液或10%的冰醋酸溶液能在10min内将其灭活,对乙醚有抵抗力,对低温的抵抗作用非常强,-20℃条件下可保存数年,致病力不减,但在腐败环境中很快死亡。
皮肤型鸡痘以头部或腿部出现特殊的痘疹为特征,病灶起初为较小的灰色麸皮样覆盖物,之后慢慢变为结节状,面积不断增大,最后逐渐变硬,表面凸凹不平,里面含有黄脂状的糊块,便成为成熟的鸡痘。多个鸡痘相互融合形成片状结痂,脱落后可造成局部出血,很容易感染,产蛋鸡产蛋率下降。黏膜型以雏鸡发病为主,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死亡率也越高,病初表现鼻炎症状,感染鸡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鼻孔处经常流鼻涕,眼睑肿胀,部分鸡最终可失明,口腔、咽喉部位黏膜出现痘疹,并逐渐成熟为假膜样物质,假膜逐渐增厚,演变成棕色痂块,可影响呼吸,严重的可造成病鸡呼吸道堵塞而死亡。败血型以全身表现为主,可伴随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可造成病鸡死亡。
鸡痘可造成病鸡体表和黏膜多处发炎,病灶部位的痘疹很容易被其他鸡啄伤而出血,容易发生继发感染而引发炎症扩散,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本病还可对采食量造成影响,进而引发营养不良,最终影响生产性能。黏膜型鸡痘可导致鸡口腔、喉头和气管部位黏膜出现溃疡灶,甚至发展为口疮,引发鸡采食量下降和呼吸不畅,大部分病死鸡最终都因为缺氧、营养不良,导致机体衰弱而死。对本病耐过的鸡,其机体比较衰弱,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完全康复所需要的时间非常长,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如果鸡群发生的是混合型或败血症型,则死亡率还会明显上升,最高可达60%以上,损失巨大。
鸡痘最佳的预防方法是疫苗接种,可选择鹌鹑化弱毒疫苗通过翅下刺种法进行。将疫苗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稀释20~40倍,用尖锐的金属物如钢笔尖等蘸取疫苗直接刺种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的皮下,一般每批鸡免疫一次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如果鸡场每年都有本病发生或处在重点疫区,就最好免疫2次,首次免疫可选择在7~10日龄进行,二免在产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刺种后的一周左右,接种部位都会有结痂出现,表明机体起了免疫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免疫鸡痘时必须确保鸡群是健康鸡群,如果已经发生感染,则免疫是无效的。
本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但如果鸡群中出现本病,一定第一时间治疗,否则会传染很快[3]。将病鸡挑出来单独隔离,将结痂人工揭掉,局部用碘甘油或紫药水涂抹,防止继发感染,加快伤口的修复,病鸡挑出来后,剩下的鸡及时免疫,可提高鸡群对本病的抵抗力,阻止疫病继续蔓延。病鸡除了局部处理外,饮水中还需要添加电解多维、鱼肝油和广谱抗生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应激反应,促进黏膜组织的修复,预防继发感染。黏膜型鸡痘的治疗要更为麻烦,可用消毒后的金属镊小心剥掉口腔中的假膜,再用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碘酊消毒后,禁食12h以上,之后用湿料饲喂3d以减少疮口刺激。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病鸡身上的结痂、假膜、组织碎片等不可随意丢弃,必须统一收集起来,用2%的火碱溶解浸泡消毒,或通过燃烧法将病毒彻底杀灭,以免出现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