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蓉
(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8)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有种比例高。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对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维护西部生态安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2012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先期工作在省环保厅牵头,由环保、农牧、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全面实施完成。从2016年起,省环境保护厅从省级环境保护专项中安排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运行项目资金,对其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环境状况、草地质量、水文、气象要素、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天地一体化”监测工作,确保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本文根据2016年度监测结果对青海湖流域天然草地从植被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本区草地合理利用仅供参考。
环青海湖地区包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县和海晏县。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区域的草地面积为20282.99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8.36%。位于 97o50ˊ~101o22ˊ58.5″E和 36o15ˊ~38o20ˊN,海拔在3194~5174m,年均温为2.7℃,较气候平均值偏高1.8℃;年平均降水量为480.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30.6h,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寒冷、多风为主要特征[1][5]。其主要草地类型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低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土壤类型主要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山土等[1]。
研究对象为2016年度青海湖流域所属的共和县、天峻县、刚察县和海晏县的草地自然区域地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涉及5个草地类,分别是温性草原类的西北针茅,青海固沙草型,西北针茅,杂类草型,青海固沙草,短花针茅型;温性荒漠草原类的短花针茅、杂类草型;高寒草甸草原类的高山嵩草、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类的紫花针茅、杂类草型;高寒草甸类的高山嵩草型,高山嵩草、杂类草型,高山嵩草、珠芽蓼型,禾叶嵩草型[1、3]。
根据草地生态监测区域的草地类型确定样地,确定好样地后每一个草地类型的样地选择样方3个,样方之间间隔不小于250m,样方设置采用随机方法,面积为1m2,灌木及高大草本样方面积为25m2。每个样地做结构样方1个,产量样方3个,频度样方10个[2]。生物量测定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进行,地上生物量测定将鲜草齐地面剪割,按经济类群称重。地下生物量测定采用土钻法取样后,烘干后称重。
经监测统计,青海湖流域自然区域5个草地类植被草层平均高度为7.4cm,其中,优势种平均高度为6.6cm,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为69%,其中优势种覆盖度为31%。各草地类植被草层与生殖枝高度均值最高的是温性草原类草地,分别为10.3cm、18.1cm;植被总覆盖度均值最高的是高寒草甸类草地,达到94%,其中优势种覆盖度均值最高的是高寒草甸草原类草地,达到50%。从草地型来看,植被草层、生殖枝高度、总覆盖度均值最高的是禾叶嵩草草地型,分别为17.0cm、30.0cm、97.1%。详见表1。
青海湖流域自然区域草地平均鲜草总产草量为3026.02kg/hm2,其中可食牧草总量2714.73kg/hm2。各类草地可食牧草产量分别为:高寒草甸类 3960.89kg/hm2,温性草原为 2442.84kg/hm2,温性荒漠草原为1729.95kg/hm2,高寒草甸草原为1426.70kg/hm2,高寒草原为1803.40kg/hm2。详见表2
青海湖流域自然区域各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以高寒草甸类草地最高为57946.65kg/hm2,其次是高寒草原类草地16291.40kg/hm2、温性草原类草地为16029.68kg/hm2,最低温性荒漠草原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为8609.10g/hm2。
表3 青海湖流域自然区域草地地下生物量统计表kg/hm2
文中青海湖流域自然区域涉及5个草地类,分别是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经监测,5个草地类植被草层平均高度为7.4cm,平均鲜草总产草量为3026.02kg/hm2,可食率89.71%;地下生物量以高寒草甸类草地最高为57946.70kg/hm2。本文仅通过一年的监测数据来反映本地区的草地植被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果仍然需要生产时间的检验和专家的指导、改进,仅限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