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礼芳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站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通过当前匠人文化传承的窘境、匠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来梳理匠人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尝试找到新时代视阈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传承匠人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匠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面对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高职院校教育就要立足当前国家、社会、行业的发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重以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底蕴,传承匠人文化为依托,通过思政课堂构建、环境熏陶浸染、专业课程配置、实践体验教育、师资力量强化等途径,塑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匠人文化传承面临的窘境
匠人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造就了无数技艺精湛的匠人。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时间就是生命,效益就是金钱等发展理念兴起和流行的大背景下,我们过度追求跨越式赶超发展,造成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局面的同时,忽视了作为制造业大国精神支撑的匠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忽视了匠人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熏陶,忽视了匠人文化传承的国家制度保障,忽视了匠人文化积淀的过程性,甚至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界对于匠人文化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匠人文化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系统,但是就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注重器物文化研究,忽视匠人主体性研究;注重工匠精神研究,忽视其作为匠人文化核心的整体性研究;注重匠人文化文化特质研究,忽视其传承性创新性。
第二,激烈的企业竞争,狼性的企业文化压制了匠人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匠人是日积月累、经年累月培养出来的“技艺专家”,是匠人文化的承载者和弘扬者。但是随着激烈的企业竞争和狼性的企业文化环境中,企业很难真正将某种产品做到精致和专一,员工也很难将对某种产品的专研作为终身追求。
第三,对传统匠人文化的创新力不足。文化的创新力生长点在于社会环境、企业平台的共同合力。但是浮躁的社会风气、利益至上的企业平台,使得很少有人真正去进行对传统匠人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钻研。
二、新时代匠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战略规划,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造大国的跨越性转变,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制造产业人才,即工匠人才群体。需要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我国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匠人文化内化为我国创新文化、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主流价值化,从启迪主流文化内核入手,弘扬和放大工匠精神的正能量;让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成为创造个人财富的有效手段,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
纵观当今世界的各个制造强国,无一不是高度重视匠人文化的传承。德国、日本、美国的制造强国地位是以深厚的匠人文化为支撑的。匠人文化被认为是当前各国制造业竞争的“软实力”。因此,传承和创新匠人文化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国家而言,经济新常态下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传承匠人文化。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匠人文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构建需要传承匠人文化。构筑现代企业制度,凸显现代企业文化,实现现代企业发展,归根结底需要信得过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本身所凝聚的文化理念。产品质量保证需要有深厚匠人文化涵养和精湛工匠精神支撑的技术工人,产品文化理念体现需要有鲜明的企业文化和可以延续的企业历史。
最后,对于个人而言,个人的成长发展需要传承匠人文化。新时代国家对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视。给他们提供了平等就业机会,给他们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使他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拥有更多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而要成为真正的匠人就有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之志,心无旁骛、甘于寂寞、不遗余力,一步一个脚印,艰苦磨练,不断磨练技能,走向极致和成功。
三、新时代视阈下匠人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种文化的传承既需要悠久的文化历史为依托,也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的主流价值观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倡导的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这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量、汇聚智慧的最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弘扬匠人文化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匠人文化传承在提高了产品质量本身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进步,实现富强文明的国家目标。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传承匠人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的具体实际工作中,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四、新时代视阈下高职院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匠人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新时代教育形势和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传承匠人文化需要国家、企业、教育、社会形成合力。我们在此就新时代视阈下高职院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匠人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一)以思政课堂构建传承匠人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引导学生传承匠人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匠人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各个专业的匠人事迹有针对性的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思想和心灵上留下匠人文化的痕迹。同時积极探索和开设适应社会、行业的思想政治选修课,努力营造思政课堂氛围。
(二)以环境熏陶浸染传承匠人文化
环境熏陶浸染是高职院校引导学生传承匠人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传承匠人文化需要制度和具体活动支撑。在学校制度方面,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端正的工作态度,不断锤炼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具体活动方面,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是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将匠人文化传承作为着力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充实第二课堂。
(三)以专业课程配置传承匠人文化
专业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传承匠人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制定符合行业发展和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文化的诠释和宣传纳入其中。其次,要合理配置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要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将匠人文化传承有机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加强专业认知,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注重创新的精神。
(四)以实践体验教育传承匠人文化
实践体验教育是高职院校传承匠人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直接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匠人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德能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实训环节强化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二要注重顶岗实习环节中学生“准员工”角色定位,适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要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精神得以进一步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团结合作、大局意识。
(五)以师资力量强化传承匠人文化
师资力量强化是传承匠人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正处于青春韶华,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教师的正确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教师要打造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主,专业课教师、企业一线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强化所有教师都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时而新,因势而变,因事而化,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教学艺术,努力成为学生身边可以学习的匠人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职院校将匠人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青春奋斗中实现精彩人生的高昂斗志,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形成通过诚实劳动、展现人生价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余海.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断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4):5-9.
[2]肖陆军.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9(04):106-109.
[3]李永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5):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