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的利与弊研究

2018-02-12 14:33闫丽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闫丽

摘 要:文章从中国高校大学教师的校外各类兼职对大学教育、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高等教育中专任教师校外兼职的现状及所产生的后果并提出一些建。首先,了解教师校外兼职的政策、社会经济、教师自身条件背景,进行定性的研究为主要方向;其次,观察和对比高校教师在进行校外兼职时和校内职责配合或冲突的因素和现状;最后,深度分析校外兼职的利弊之处,提出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的发展方向、管理制度以及校内工作协调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高校教师兼职的道路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人性化。

关键词:高校教师;校外兼职;校内职责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新性国家、社会、企业和高校等大型群体机构,对高知识分子的专业素质和生产效率的需求日益上升。所以,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师因具备优秀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把握众多专业技术等优势被社会所需求,开展除校内职责外的一些专业或非专业、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难看出此项活动对社会服务的贡献是可观的,但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可能受其影响,例如造成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下降,在教育任务和兼职工作的协调上产生角色冲突,更要重者可能产生高校教学的失范和结构分析中的反叛行为,扰乱整个教育界的发展秩序。然而,在校外兼职活动中教师坚持适度原则,高校制定严格、明确的职工手册,政府对社会上高校人员聘用建立法律和政策上的规范,能进一步减少校外兼职的劣势,保持优势之处的发挥。

一、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的背景及现状

由于高校教师兼职的性质是多样的,参加的组织差异也很大,兼职的目的各异,导致兼职的因素也没有明确的分类方式,要分析校外兼职的利于弊必不可少要了解其本源和社会各界所持的態度。

(一)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及兼职政策的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极其重视人才的培养,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对于14-35岁的青年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高校教师年轻化越来越普遍处于30-35岁期间的不在少数,同时高校教师是该青年发展计划的教授主体,青年事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青年群体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细致的规定,在校外兼职需保持学生和教师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高效的培养新一代青年下,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

其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对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的标准作出了相应规定;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科研人员公益性兼职,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扶贫济困、科学普及、法律援助和学术组织等活动。此要求对于教师应该先履行其教学的职责后,可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以获取经济收入、提高学术水平、为学生提供经验性的研究等,进行社会兼职,并符合了国家的兼职政策,对教师自身利益也有所保证。

(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市场职位的自由性。首先,在市场化的网络经济体制下,社会交往开放,使高等教师对社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有深入了解,不在是‘书本上的人才,给教师校外兼职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二,市场职位变更和改革的方向是自主性、高效性的工作要求,对于固定再岗位上按时上班的要求性降低,而高校老师可以在闲暇时间出去作校外的兼职正因为由此工作时间随意性导致;第三,企业的逐利倾向使其更重视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弱化对职员身份的要求和对工作时间的控制,高校教师正因为符合前面的要求,同时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可以快速达到企业的生产要求,相对于公司长期制度影响下的机械运作流程,教师是新鲜血液,有创新性的独特优势。

(三)高等教师自身在职业、生活和知识层面的特殊性。在其职业自身的特殊性质方面,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个体化,授课的形式也千姿百态,所以教师在校的时间安排可以提前沟通及安排,给予了社会兼职活动的可能性。例如在‘2014年中国大学教师调查”中沈红总结的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数据中,在课题执行上,56%和52%的人分别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仅9%的人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所以学术的压力和教师自身的追求并不是很大,显然由于不清楚课题的质量就像不清楚教学的质量一样,可能存在折扣的现象,所以教师职业的监督性和固定性较弱,使其校外兼职的机会增加。

同时,高校教师的眼界更为广阔,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相对其他普通职业较高,良好的薪资收入有利于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为了知识的扩展可能需要深造和进修,资助全额的名额不多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通过其他途径积累资金例如校外兼职。

二、校外兼职与校内职责的关系

(一)校外兼职为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实战经验。以社会学为例,在初建时期费孝通、潘光旦、林耀华、杨志成、王静如等重要社会学、人类学家都在中国的各个政治机关任职,或是成立新的学术研究机构等。这些重要校外兼职更多是和专业相关的活动,这种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和应用,还有利于把专业知识反运用在社会建设上面,促进现代化水平的科学性。

第二,在面的非专业的校外兼职活动中,可以扩展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思考能力,储备相当系统化教学意识。并且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兼职活动可以使教师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了解,明确国家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二)校外兼职为教学的方法和改革提供力量支持。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都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实际动手和亲身感受的感觉,而校外兼职由教师开山造路,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而从古到今变革的力量无非两种,其中由到外的打破就是校外兼职的重要作用,校外兼职带来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文化思想和国际学术潮流,可以打破较长时间不更新的教学体制和思想,建立更新的、系统性的发展结构;另一种是由内而外的改变,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校外兼职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会给教师带来知识的经验发展,社会技能的培养,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进入一个新的思想领域。

(三)兼和专业相关的‘校外职。校外兼职是促进学术研究、培养教师社会经验、提高实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是优于只会死板教学的老师。在学生的培养方面,间接地带来社会经验,为就业的学生提供了岗前培训。

(四)校内兼职与校外兼职不协调进而产生的矛盾。因为两者不协调会产生很多显性的或隐性的矛盾或冲突,在这里只论述三种影响较大的。第一,使教师的本职工作质量下降,还可能导致教学质量偏差、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而产生较差的教师形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树立了一个‘德术底下的榜样,对学校的教育计划产生负面的效应。第二,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当教师过度重视校外兼职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和学识活动,无法尽一个教师的职责。多数兼职教师在岗位上不能发挥其作用,相当于‘隐性失业,教师在其位不能谋其政为到达教育的标准,而那些适合的人才教师因岗位短缺无法进入,这个校外兼职就显得因小失大。第三,教师重视校外兼职对学生的派奖和教育减少,也传授给学生一些不良之风,如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等恶劣的风气。

三、合理管控教師兼职内容,把握校外兼职时间

中国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行为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风向标,方向标不正我们就航船错误,严重的可能走上不归之路。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制度和监督方式,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教师工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保证走国家现代化道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的理论,坚持马列主义的路线,从而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间观。同时,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切记嘴上说,行动不做,现在很多教师反感学校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在课堂上公开教授在社会兼职中学到的不良思想,误导学生。最后,对学校所规定的工作制度进行实施,不仅是摆设,学校的行政人员应积极的落到实处,严抓不合格的校外兼职活动。

(二)坚持‘劳逸结合原则,认识教学为主要劳动任务,校外兼职为闲暇时间工作。大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师应分清主次,不能让社会服务占据主要地位,进而危害教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进展。

同时,也对校外兼职的优势给予认可,例如从美国加州大学《学术人员手册》为例,认为适当的校外专业兼职可以促进科研教学的发展,校方应该支持。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我们在道德和专业两方面都希望教师有突出的表现,从良好思想培养;再到学术的领袖作用,要求教师不断进修学习,保持知识的变通性和自身的终身学习观念,还要不断地参与到学术研讨、交流之中,保证知识的记事更新;最后,要求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决不能当甩手老大,一切活动有学生到基层处理,这就失去的意识作则的效果。

(四)健全的激励制度和人性化的政策。学校应积极鼓励学术研究,对于课题的申报获奖者应在名誉上和经济上表彰,让教师的心重回学校。在教师的科研、专业性的和公益性的工作予以支持,让校外兼职也成为学术发展的一部分,不仅仅作为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名誉的手段,而成为推动教育前进与变革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6.11.07.

[2]沈红.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状况——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的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0.21.

[3]马涛.大学教师校外专业活动与校内职责冲突的协调—美国加州大学的政策与启示[A].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0.

[4]徐荔沈红.中国高校教师兼职的实证研究[A].教育发展研究.2016.02.01.

[5]欧阳佩稀.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校外兼职[J].教学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