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困生”消极心理及帮扶策略探究

2018-02-12 14:33王玮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学困生高校

王玮

摘 要:新形势下,随着居民对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设施的逐步全面化,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更加重视对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然而,在医学院校中因学习问题无法毕业的学生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由学习原因衍生出来的各种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本文通过对学困生消极心理的现状、影响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缓解和释放学困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对学困生消极心理的矫正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实现医学专业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高校;学困生;消极心理;帮扶策略

“学困生”,一般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过程较其他同学困难,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不能按时达到预期学习要求的学生。部分学困生除了学习成绩落后,自身行为与思想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过去将这类学生称为“问题学生”或者是“后进生”。近年来,诸多专家和学者对学困生进行了经验型或分析型的研究,对学困生这一概念有了新的厘定“智力正常、有一定的潜力没有开发,受心理因素影响成绩、品德、表现暂时处于落后水平,具有可逆转性的学生。”学生如果不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在学习方面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针对医学专业的学困生展开研究。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专业学习效果和个体心理健康情况不仅影响个人成长,就业后也会对病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学困生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了解他们,探索其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构建完善的帮扶机制,对于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困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一、医学院校学困生消极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自卑心理

学困生在多次经历了学业失败之后,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普遍比较敏感,自尊心强,因此这种心理在大学学困生中比较普遍。

(二)焦虑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中的难度会比其他人更多一些,长期面对落后的学习成绩,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开始害怕考试,害怕面对家长和老师,容易导致焦虑的心理反应。这些反作用于学习,更不利于提高成绩,还会造成学生上课走神,沉迷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三)闭锁心理

面对学业的失败,学困生往往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与同学疏远,躲避老师和家长。在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分的闭锁会导致他们的困难和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的克服和纠正,长期以往会引起其他的心理问题。

(四)厌学心理

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学困生有更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方面,基础的不牢固和学习方法、能力的不足已经造成了很多困难。在大环境中,学习不好的学生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坏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影响着学困生周围的环境。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使他们认为前途渺茫,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和学校失去信心。

二、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高效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有明确动机的学习才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和满足。对于学困生来说,虽然有些学生是因为学习能力不足而导致学业困难,但更多的是因为学习动机的缺乏。如果一名学生毫无求知欲,那么强迫其长时间进行枯燥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果的。部分学困生的直接表现是不能胜任有意义的学习,不能从学习中获得精确的意义,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和预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巩固,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学困生学业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智力方面的,而是动机方面的。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客观因素固然存在,但是学困生自身的心理问题才是主要原因,也是转化学困生的难点和重点。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根深蒂固的教育。目前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偏差,如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重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疏于沟通交流;重视开发智力,忙于要求和塑造孩子,强迫孩子实现家长设定的目标,却不够重视对孩子人格、性格的培养,等等。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大学的学习模式和之前的是完全不同的,大学之前的学习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敦促之下进行的。然而进入大学之后,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刻刻地监管着学生,脱离了这种监管,他们一下子变得十分自由。大学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這就导致很多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四)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如今经济社会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改变,金钱与享受成为一部分人追求的首要目标。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也受到这种影响,学生的视野里不局限于学习,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不再单一,他们的关注点也不止于学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消费文化的消极面,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大量学生盲目的跟风,去追求新潮文化,根本无心学习。

三、学困生消极心理的帮扶转化策略

(一)运用心理诱导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他公开声明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试完后,他将一些学生列入“优异发展可能”的名单,并告诉名单上的每个学生的老师,这部分学生智力超群,最有发展的潜力,同时让学生“保密”,而实际上名单上的名字是随机选取的。他利用“权威性的谎言”充分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期待心理。八个月后,研究人员再回到学校对测试过的学生进行考核验收时发现,被列入名单的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做事积极主动,性格热情开朗,与老师同学关系亲厚。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学困生存在的消极心理,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引导他们走出消极,形成正面积极的思想。我们应该通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用信赖和肯定的方式从学生心理内部调动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关爱、支持和信任状态下学习的学生同时也会用积极的状态来面对老师和同学,学习便不再是负担,而是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挑战,进而实现学困生心理状态的转化。

(二)通过沟通引导学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深入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面对学业问题,学困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良情绪随之产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因此,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对其耐心关怀,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将不良情绪宣泄而出,进而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教育者应该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热情、诚恳地向学生提供他们能够接受的建议,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三)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困生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期间,如何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以进取意识和意志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能够有效地预防学困生的产生。在帮助学困生克服消极心理的过程中,挫折教育尤为重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挫折的必然性以及面对挫折结果的两面性,使其明白在学业上的暂时落后、身心承受的压力都属于经受的挫折。此外,还需要让学困生了解到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并帮助他们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面对学业的失败,使其重燃信心,变得成熟自强。

四、结语

新形势下,对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实现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大学学困生不单单指应试教育中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而是指由于心理问题处理不当,学习能力减退、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本文针对医学院校学困生消极心理的现状、影响原因进行研究,对学困生消极心理的矫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很多观点表述均比较浅薄,只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医学院校中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采用合理有效地帮扶机制,使学困生消除消极心理,实现成功转化。

参考文献:

[1] 李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和行为改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

[2]庄文敏. 学分制下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策略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

[3]陈祥云. 高校“学困生”精准帮扶机制研究[J]. 高教学刊,2017(24).

猜你喜欢
学困生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