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摘 要: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文学语篇,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运用该理论来分析《艰难时世》,从而实现了读者与语篇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艰难时世》;心理空间;构建;叙事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一、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艰难时世》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自该书出版以来,一直畅销至今。书中所展现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心理空间理论将语篇内部的语言特征和语篇外部的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实现了读者与语篇之间的互动。本文运用心理空间理论,以小说《艰难时世》为分析对象,来探讨这部小说主题意义的构建过程,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情节线索。
二、心理空间理论
1985年,福克尼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在仔细的考察与具体的分析中,福克尼论证了认知结构体系中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的具体表现方式。心理空间事实上是一个信息集装箱,包含着说话者谈论的东西和说话者在各种关系中,其思维所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某个相关领域,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理论属于意义建构理论的范畴,是将句子意义具体分割成空间范围。它通过语言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构建心理空间来阐释概念意义,该理论为研究人类如何构建意义与阐释意义方面开辟了新的视角。
在叙事语篇中,叙事者的现实通常为基本空间。基本空间是指在话语表述时一直都可返回的出发点。一般而言,我们假定基本空间内的信息是真实的。当叙事者让话语中的人物说出或表述出他的思想时,也就意味着在基本空间嵌入一个个新的空间。新空间所表述的信息是从某一人物的主体观点出发的。它们构建起各种不同的视角空间,并使所呈信息的真实性局限于话语中的某一主题人物身上。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我们就会构建和连接心理空间,并随着话语的展开而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
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的联系脉络。而语言本身不作认知的构建,它仅仅给予我们最少但足够多的提示去寻找在某一情景中适合空间构建的认知域和背景。一旦这些提示与已经存在的结构、已获得的认知原则及背景框架结合起来,意义构建就发生,其结果远远超过任何明晰的语言所编码的信息。心理空间理论揭示出语篇的理解过程就是不断构建心理空间的过程。
三、《艰难时世》中心理空间的构建
1838年,狄更斯在参观英国北部的一个工业区之后,对那里工人的悲惨状况以及劳资之间尖锐的矛盾感触极深,决心以笔为矛,痛击资产阶级以及曼彻斯特学派的功利主义,但直到“宪章运动”后,《艰难时世》于1854年问世。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英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阶段,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家对工人剥削严重,两阶级之间矛盾激化。小说的叙事空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客观空间与心理空间。由于小说多以线性的方式展开叙事,因此,客观空间容易把握。在《艰难时世》中,作者将故事也放在英国北部,一个叫做焦煤镇的工业城市。银行家、富豪商人庞得贝与国会议员、教育家及商人汤玛斯·葛莱恩是此镇的核心人物,以“一切事物都只能依据事实理论”为原则,控制着镇里的经济运作和教育事业,而其“事实”理论就是以数据资料,理性分析等方式作为一切事物的衡量标准。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的城镇属于客观空间的范畴,但心理空间是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而构建的概念包,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们建立在语言表达时提供的词汇信息、百科知识以及语境信息之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表达式。根据语言表达式的不同,人们可以构建出不同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并非彼此独立,它们之间不断发生互动,從而导致各种跨空间的操作,比如映射、合成等。因此,心理空间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认知结构根据语篇的字面信息构建起语篇的意义。
1.托马斯·葛莱恩的心理空间
“僵直的外套,僵直的双腿,僵直的肩膀”,葛莱恩乡绅从小说一开头就表现了其刻板单调的人物形象。狄更斯从小说开头几章阐述了葛莱恩的哲学观点,尤其是他的“事实”理论给小学生给读者洗脑的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只有能不能,没有喜欢与否,不能用画着马的画质糊房间因为现实生活中马不在墙上乱走;更不能铺有花的地毯因为花不能被踩来踩去。狄更斯为了塑造一个资本主义之下的冷酷人物,用夸张的讽刺手法将葛莱恩这个人物描述的极其生动。在葛莱恩的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事实,事实超越了其他一切。所有人,包括他的子女都要抛弃幻想,不要任何想象,仅仅需要事实即可。
虽然现实空间R中表示着在整个英国,事实和想象是并存的,但是在葛莱恩的心理空间中这个国家仅仅需要事实而已。他把他的这个想法教给他自己的两个儿女也教给他的学生们。他相信人性可以完全被理性原则所掌控。
2.父女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葛莱恩总共有五个子女,他们个个都是社会的模范并从小接受着他们父亲的严酷教育。这里将讨论葛莱恩和他的女儿路易莎之间的关系。路易莎从小就没有同龄女孩脸上会出现的天真与纯洁,悲哀的神色笼罩全身,而在孤单寂寞的生活中,弟弟小汤姆是她唯一的慰藉。小时候,路易莎和会弟弟坐在一起,为不能让对方感到快乐而悲伤,为没有童年的嬉戏玩乐而心生悲怆,也默默忍受着父亲严酷教育下给内心带来的伤害,忍受着年老的庞蓓德带给她的恶心,在大人面前尽量顺从,尽量不出声。她在弟弟面前,在父亲面前多次感叹短促的生命,许是生命太短暂,所以她觉得与父亲斗争或是反抗也是无益的。
在路易莎同意结婚这件事情上,虽说是因为答应要帮自己亲爱的弟弟保住前程,但我认为小汤姆的影响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她无心反抗父亲的这一决定。当她向窗外的工厂看去时,除了一些烟雾什么都没有,然而当夜晚来临时,火就爆发了。从这里我们看出路易莎的心理空间,而现实空间是她所看的工厂。这里的心里空间可以被看作是她的生活,除了听从她父亲的话,她什么都做不了,也因此毁掉了她自己的整个人生。
3.斯提芬·布拉克普尔的心理空间
斯提芬是一个老师的工人,淳厚善良,也未曾和任何人起过冲突。但似乎命运总要欺负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娶了一个堕落到整日酗酒变卖家产的女人,使得他婚后一直被笼罩在乌云之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自己心心相印的女子,善良的他却不忍任由妻子不管,所以他无法和美好的织工女友瑞茄结合;为了对瑞茄不惹是生非的承诺他坚持不参加工会,导致自己被其他共有排斥;更不愿在庞得贝面前诋毁工友而被解雇;相信了善良的路易莎身边邪恶的小汤姆,最后偷窃的罪名被可怜按在了他自己身上;在回乡想要洗清罪名的途中,又惨遭不测,掉进了“老鬼坑”。
斯提芬是善良的,他不仅拒绝和庞得贝为伍贬斥工友,而且勇敢地说出来自己想要表达的心里话,代表工人阶级和狄更斯发声,希望资本家们带着理解和善意对待工人。他代表着那群在处理数字或者极其的世界里追寻爱情,追寻灵魂的人,他只想过好自己的小生活,不站在任何一方,不针对任何一类人,更不伤害任何一方。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方面所有的事情与他做对,另一方面所有的人也和他作对,他只是希望在和平中工作,去做一些他觉得对的事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空间。在现实空间中,斯提芬和其他一样的穷苦工人一起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强迫着去做一些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所以在他的心理空间中,他希望过着更好的生活,平静没有压迫。我们用图表来表示:
四、结论
语篇的心理空间构建可以从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整个语篇角度进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问题。从心理空间理论角度,试图找到语篇心理空间构建的新视角。这个视角强调了人类认知过程在理解语篇中的作用,是对传统语言理论的挑战。心理空间理论应用在文学语篇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中,认为人类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和建立关联。换句话说,心理空间是语篇中出现的语言表达式、相关的认知状态及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福克尼的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叙事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方法。心理空间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注重客观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转化和连接,因而将意义的推理和意义的细微差别融汇于语篇分析的整体之中。它将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間的关系转化为读者和语篇之间的互动,从而为语篇的处理和加工过程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 G. & Sweeter, E. Spaces, Worlds and Gramma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3]田建平. 功利主义哲学统治下的人性-浅谈《艰难时世》中的人物[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85-87.
[4]尹晓东.剖析《艰难时世》中工业化带来的问题[J].文学教育, 2010(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