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研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渐强烈,国内各类文化存在的形式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在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出现强烈冲击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接洽与融合极为关键。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阅读,可以使我们刷新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缓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化氛围。文学翻译作为不同文化的桥梁,在世界范围中的关注度和可研性方面明显突出,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发展背景的分析引出外国文学翻译传达思想的主要导向,望对业内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外国文学;翻译;思想传达;指向变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2
语言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良好沟通的重要交际工作,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起源,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全人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翻译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媒介,更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桥梁。通过翻译可以将语言不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直观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规范化的翻译标准是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通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化在层次上得以提高,可以说两种文化在激烈碰撞之后擦出了“友谊”的火花,这也体现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规范性、完整性等特点,对未来文学翻译工作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外国文学的内涵
外国文学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以外的西方文学,是构成世界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学的历史起源早在几千年之前,在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下逐渐孕育出的一种文化瑰宝,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欣赏价值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可以说是国家精神文明体现的灵魂,为后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对外国文学著作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相较于早期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研究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质的提升,对外国文学主要思想内容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体现中国特色的逻辑思维体系,不再跟随西方文学家的思维逻辑,利用一种文化之间碰撞出来的独特视域充分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深入西方国家的文学流派和思想发展,可以说我国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逐渐向世界标准纵深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外国文学翻译的研究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公认[1]。
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现状及问题
1.外国文学翻译的历史背景
外国文学的翻译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比较研究,是对不同文化的不同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研究,进而通过翻译的媒介实现语言的认知表达、阐述和再创造,直至目前为止,我国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研究已有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五四”期间,各界学者在对国情进行充分剖析的情况下提出了“思想救国”的发展观,但在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以及社会动荡的局势下,思想救国的尝试性发展建议的反响平平,根本原因是社会局势已经在社会中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人们对此未来发展无暇顾及,无力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艰巨使命,然而在西方文化日渐盛行的情况下,各界学者对曲线救国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这也是外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
自改革开放以来,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发展观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互惠互融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流入中国,在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强劲的思想浪潮,人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迫切需求使得文学著作的翻译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同时,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由于国家打开国门,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都处在起步阶段,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无法得到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研究成果并不乐观,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质量方面存在欠缺,这在很多早期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中国都有体现。
2.现代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现状
近几年,我国在外国文学翻译课题上的研究次数越来越频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发展性也随之不断深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禁锢,翻译工作人员对外国文学作品所传达逻辑思想的解析并不能充分诠释文学作品的内涵,译本的汉语言规范化也未达到国际化水准,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频出等情况普遍存在,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向,充分体现出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缺乏规范化管理,不利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另一方面,出版社在外国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极其关键。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流通方式主要是通过出版社流向社会,以供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审读。众所周知,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后要通过出版社的排版和校对方能出版,但由于出版社工作内容相对复杂,校对工作相对笼统,工作人员会根据译本的主要内容对汉语言译本文学作品加以处理,往往在出版后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导致翻译工作失效,根本原因是由于出版社的整体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管理水平不高,监管和校验机制并不完善,对外国文学翻译思想传达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思想传达的指向确定
回顾“五四”期间各界学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优异成绩,通过对思想的解放以及大部分国外文化精髓的借鉴,以李大钊为为首的文人义士在当时掀起了强烈的思想浪潮,各界学者纷纷倡导“思想救国”的发展观念,通过翻译媒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明确社会发展与文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当时,混乱的社会局势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仍然能够达到借鉴作用[3]。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者大多有着国外留学经历,文化素养较高,开放的思想以及基本的语言翻译能力在当时的翻译工作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时的翻译工作者不仅注重译本的质量,对文学作品的流派、体裁以及内涵等多个层次的解读也更加充分,这也成就了现代外国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秉承尊重原著的基本原则,在用词、造句、再创作等方面最大程度的还原作者在文学作品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内涵,充分发挥汉语言博大精深的魅力,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视域下,对外国文学的发展背景、文学特点以及思潮和流派加以深刻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4],在审视中国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翻译作品的规范化程度,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方向和语言基础,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实现跨文化、跨国家的发展走向更高的阶梯。
此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避免传统封建文化影响出现的故步自封问题的出现,在翻译工作中充分体现多元化特点,例如,尝试研究文学与哲学、文学与人类语言、文学于文化等跨学科的课题,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使得译本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满足翻译工作的多元化需求。外国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到出版社的作用,在译本完成后,出版社应对译本进行系统、全面的校对和重组,构建完整的外国文学作品出版体系,完善体系内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优化译本成刊流程,对译本的语言、语句、愈发以及思潮等方面进行精密的核查和校对,全面保障文学译本的高质、高标,为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享受,丰富文学素养,以期国家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客观研究,为文学作品译本确定思潮。
結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承载着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友好交流桥梁搭建的重任。在外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人员要明确己任,以认真、负责为工作原则,对翻译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译本的质量,为外国文学翻译的思想传达指导方向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实现推动国家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宇. 试论阐释学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D].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8):224-228.
[2]陈冰雯.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复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新旧译对比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5(01);341-356.
[3]张林. 中西方文学和翻译史视阈下的胡适翻译思想刍议[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536-540.
[4]李丽. 对话:文学翻译的社会指向性[J]. 晋中学院学报, 2018(0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