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春,徐婷婷,戴丽红,王琳琳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初萌芽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1]。该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或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在教师及公司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帮助与引导下由学生亲自探索、讨论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和实用价值。在不同的领域与层次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际方式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各有差异。大学阶段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从实际生产需要着手,尽量减少靠分解习题来“制造”任务而降低实际教学效果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任务中学习,最好是为解决当前或者是未来的教学任务中进行探索与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②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还不充分,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该模式的进步性与实效性[3]。众所周知,当前高校教学更多的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每节课45 min由教师口述的教学模式,而且一般都连续2节课,有时多的时候学生需要每天连续上4节甚至6节、8节课的情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改变,学生对自由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传统课堂约束的叛逆心理也不断增强,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能认真有效地接受这种传播知识的时间段将会越来越短,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导致现在上课的学生纪律不断变差、学生学习的愿望不断减弱、教师的教学不断变难的囧局[4]。难怪会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学习的意识与自觉性着实让人堪忧。但是,该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某所学校甚至某个国家的情况,这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带来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甚至更严重,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创新探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紧迫性。作为大学教师,理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更好更多的新时代人才。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各种困难与问题,但只要不断探索与尝试,相信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①学院老师与大量的生猪养殖企业及其他养殖户广泛接触与合作,从中获得丰富的生产实际需求,并与生产人员深入沟通,尽可能地将生产实际需求科学地分解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任务需要合理安排学生人数。例如,结合养猪生产可以将其分为猪群饲养管理和猪场疫病防控工作两大块,猪群饲养管理又可以分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配种阶段饲养管理、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哺乳母猪管理、哺乳仔猪管理、保育舍仔猪管理、育肥猪管理等;猪场疫病防控也可分为免疫接种、抗体监测、消毒防疫、疫病治疗等多个具体任务。各个任务之间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但也具有相对的阶段独立性,这样的任务分解实际上是结合实际生产与学生实际需要来合理安排的[5]。
②将各种具体的教学任务信息详细登记并制作成一个个卡片的形式,在信息专栏一一张贴,也可在网络上使学生共享。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可以在新学期开始时首先从中选择当前适合自己的任务,根据任务的需要可以选择单独完成还是团队协作完成[6]。当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养猪技术的全面人才,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将养猪的各个领域与环节至少都要参与一遍。为此,学校也可结合该学期学生培养计划与实际任务需要适当引导、安排同学期学生去完成不同的任务,避免有的任务落空或者同样任务岗位人员拥挤等不利情况。
③学生领取相应任务后,要与对应生产单位进行联系并完成初步面试,达成一致后,学生即可按企业安排参与工作。当然,进入生产单位学习后,企业应同时安排相应的负责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独立思考、查课本、查资料、向老师与企业负责人等求助来逐一解决[7]。教师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培养方案,除了实际生产的具体任务外,还要布置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良好习惯。
④学生的考核方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组建学生考评小组,以实际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结果。为了确保生产任务能顺利完成,老师与企业要注重日常检查与监督,不断探索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把握注重结果、灵活形式的原则。例如,平日表现、工作汇报、结果考核、创新举措、杰出贡献等都可以结合使用;汇报工作也可以随时交流、PPT汇报、评委随机提问等。总之,在完成学生培养与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尤其是思想的束缚,甚至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大家积极创新,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惯性。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懂得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敢想、敢干,也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年来,笔者利用该种教学模式,对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实验教学。结果显示,学生们都非常认同该种学习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该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责任心,也使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学即用”的良好效果。同时,企业在对学生不同岗位的学习锻炼后,不仅对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使学生与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解决企业的用工需要,以及为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养猪技术人才产生了多方互赢的理想效果。
①“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动独立学习意识。因此,除了模式本身能增强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外,学生在去企业之前应在校内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发展前景,不断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进而愿意为专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心。
②在校期间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目前的学生就业仍然以进驻企业为主,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学校相比差异较大,也严格许多。为了使学生在具体实施任务时能够顺利进行,学校应当对学生提前进行企业管理教育,这也是一门必修课。众所周知,大学生在校园的生活越来越自由,校园整体环境对学生具有高度包容性。但是,企业是要完成实际的生产任务,面对的是社会中的生存与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学生无法延续校园式的包容度。正因为如此,企业也承载着校园与社会生活中的一座过渡桥梁。学生在进入企业前首先要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更好地认识企业,也为今后更好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提供保障。反之,如果学生在企业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不能适应企业相对较严格的管理模式,例如,养殖场的相对封闭式管理,对生产实效的严格管控等,将会造成较多不良的后果,如学生情绪低落、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中途退场等严重问题。
③企业在教学中也承担了非常重要甚至关键的培养任务,需要企业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企业中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学习。目前,有许多企业仍然偏向于追求人才“速效”效应,希望直接从别人那里获得现成能用的人才,而不太愿意对人才的自我培养,这是一个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企业要想获得更好、更有力的人才,必须懂得培养人才,哪怕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大流失的可能性也要去做,这是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些企业偏向于将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将学生长期只固定在某一个岗位上,缺乏合理的轮岗安排,本身带有“使用第一、培养第二”的思想,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因较长时间单一的重复而产生疲惫甚至厌倦,显著降低了学生的培养效果,也显著影响企业生产力。因此,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力求完善的人才培养的实施合同,使学生既能为企业完成实际生产任务,解决生产问题,也能得到较全面的培养锻炼。
④“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出显著的效果,必将有着越来越多的使用领域。该种教学除了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增加学习兴趣等方面效果明显外,也必然为学生的创新举措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8]。作为老师,也应敢于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尽可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思想约束,使自己走在教育的新思想、新模式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