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进,肖 婷,鹿红梅,严乃富,周 洋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3医院检验科,甘肃酒泉 732750;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重庆 400038)
目前对于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已有较多报道,普遍的观点认为通过推片镜检发现有血小板凝集可考虑诊断。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通过自动推片和阅片系统来推片复检漏诊的EDTA-PTCP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胡某,女,36岁,因“腹痛待查、血小板减少”从当地县医院转诊到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当地县医院查血常规(EDTA抗凝血)显示,血小板40×109/L,自诉有鼻出血。转入该院后查血常规(EDTA抗凝血)示,白细胞12.72×109/L、红细胞3.27×1012/L、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49×109/L。仪器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流水线分析系统,报警提示有血小板直方图异常。在除外采血因素后,符合该院检验科实验室制订的血常规推片复检规则(血小板<60×109/L),经自动推片系统制片和自动阅片系统采集图像,见血小板少量散在分布,未见聚集,与仪器结果相符。遂将该报告审核发放,备注已镜检。临床医生因术前血小板减低且有鼻出血症状,查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13.9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3.80 s;纤维蛋白原,3.77 g/L;D-二聚体,4.79 g/L,指标无明显异常,请血液科会诊后给予患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5 000 IU以纠正血小板减少,次日复查血常规(EDTA抗凝血)示,白细胞12.72×109/L、红细胞3.34×1012/L、血红蛋白93 g/L、血小板25×109/L。仪器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流水线分析系统,报警提示有血小板聚集。确认标本无凝集后再次经自动推片系统制片和自动阅片系统采集图像,见血小板呈少量散在分布,未见聚集。因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相符,考虑可能是图片采集系统取材部位不当所致,遂将血涂片取出镜检,发现在血涂片边缘及尾部存在大量成堆、成簇分布的血小板。分别用枸橼酸钠抗凝管与未抗凝的静脉血同时在抽血后立即上机检测,血小板分别为896×109/L与754×109/L。患者术中行“腹肠粘连松解+阑尾切除+肠系膜扭转复位+大网膜活检+左附件切除术+盆腔腹腔脓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EDTA-PTCP发生率非常低,约为0.09%~0.21%[1-2]。迄今为止,EDTA-PTCP的发生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可以确定的原因之一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作为抗凝剂,可出现免疫介导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可能与存在于血小板表面的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3]。EDTA通过增加血小板表面电荷来防止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抗体可能减少了血小板表面电荷而削弱了EDTA的功效[4]。EDTA-PTCP的血小板聚集相对松散,是一种不稳定的弱聚集[5]。
在临床上,对于血小板<60×109/L且仪器报警有血小板直方图分布异常或者血小板聚集者,在排出采血因素后,应考虑到EDTA-PTCP的可能性,如推片复检发现有血小板聚集,即可初步确认为EDTA-PTCP。目前,由于标本量大,报告时限等原因,三甲医院普遍开展使用自动推片系统和自动阅片系统,但也会出现一些制片和图像采集的问题。本例患者正是因为自动阅片系统在采集图像时取景不全(只选取体尾交接出单层分布的红细胞),忽视了全片浏览,未能及时发现血涂片边缘及尾部的成堆、成簇分布的血小板,而导致了误诊。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EDTA-PTCP血小板计数纠正方法。常用的纠正方法是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或者肝素抗凝管作血小板计数,用计数值乘以1.1为最终结果,但有文献报道存在同时对EDTA和枸橼酸钠依赖的血小板减少病例[6-7]。2014年,常菁华等[8]阐述了阿米卡星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也有文献报道针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可在0.5 h内加入6.5 mg/mL阿米卡星,可以在不影响血细胞计数的情况下解聚血小板的聚集,达到较准确的计数。实际工作中发现,对于EDTA-PTCP患者,在EDTA管中1 h以内加入6.5 mg/mL阿米卡星,10 min后上机检测,均可以有效地解聚血小板的聚集,达到较准确的计数。但目前所试验的样本量偏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此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建议在各个实验室普及。
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科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假性血小板减少的防范措施,不能过度的依赖于自动化仪器。同时应加强质量控制与检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临床的沟通,避免假性结果的发出,造成疾病的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