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过去的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实践证明师范院校的这个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这既是她长期积累形成的特色,也是其他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应该不断强化、突出而不是逐渐淡化甚至放弃这个特色和优势。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需要一流教师的教育。兴国必先兴教、强师,教师是兴教之本,教师教育是强师之基。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师范院校的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形成一流的教师教育。现在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学科也应首先努力建设好一流教师教育学科。
中国师范教育100多年的发展虽然有起有落甚至曲折艰难,但本世纪前总体规模都是在不断扩大,类型层次是在不断增多。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为师范院校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使得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和艰难抉择。
(一)教师教育开放性和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严峻挑战。新中国建立以来,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教育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由普及六年制小学教育到普及九年制初中义务教育,再到开始普及十二年制高中教育。为了满足普及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大量需求,国家不仅单独设置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而且使师范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层类不断增多,师范院校也逐渐形成明显有别于综合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同时,在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存在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20世纪末以来进行的教师教育开放性和师范院校的综合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师范教育的学术性,提高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流的教师教育,这也使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形成竞争机制和局面。这项改革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成了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方向性的拐点或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志。虽然综合大学也参与教师教育,但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对综合大学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并不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教育开放性和师范院校综合化改革是否达到目的,如何评价,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有三个特点则十分明显。一是肯定和鼓励师范院校提高学术水平,肯定和鼓励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二是改革之前师范院校学术水平高的,改革之后还是高的;综合院校教育学专业和教师教育做得好的,改革之后还是较好。改革之前师范院校学术水平较低的,改革之后还是较低的;综合院校教育学专业和教师教育做得不是很好的,改革之后也还不是很好。这种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究竟是改革措施还是国家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形成的结果要具体分析。三是虽然改革前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水平有了提高,但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的淡化甚至目标、任务、发展方向淡化或模糊化也都比较明显。不少师范院校减少师范招生数量增加非师范招生数量,学校性质逐渐变化,有的甚至想要更名。虽然教育部对此说了“不”,但这很可能只是从形式上制止对师范教育的弱化,实质能否完全保证还要观察。与此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社会化使得许多师范院校甚至一些著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学专业的存在也面临严重危机。
(二)教师教育本科化或高学历化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教师教育改革之前师范院校由于为了满足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大量需求使得规模不断扩大和层类不断增多,因此,没有生存问题。改革之后,师范院校不仅有师范性淡化和模糊化问题,而且规模和层类明显减少,生存也成了问题。本科化使得中师和师专逐渐撤合并为综合院校和职业学校、三级师范变为一级师范。这在提高教师教育学历和学术性同时,也使得教师教育的专业性面临空前严峻挑战。
(三)“双一流”建设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严峻挑战。教师教育是以教育学学科和专业为核心多学科协同运行发展构成的综合学科和专业,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必须使各学科优化组合、协同发展,必须首先建设好决定师范院校性质或本质的教育学学科。一流的教师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大学氛围。教师教育本质上是大学的专业教育,必须以一流大学为基础。“没有一流大学的文理综合学科教育为基础是无法建立起一流教师教育大厦的。一流教师教育还要有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并以一流的教育学科作为后盾。”[1]“虽然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世界一流的师资被赋予极为关键的地位,但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形成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主流政策话语,反映出对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尚欠充分认识,在创新定位上没有达到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同步的相应高度。许多中国教师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而师范大学对培养这些世界一流的教师功不可没。”但全国有许多学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建设,而师范院校和教育学学科、教师教育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却很少。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学校改革乃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国家政策、师范院校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的攻坚点。[2]
师范院校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优质教师是她的宿命和职责,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学科首先建设好一流教师教育和教育学有充足理由,既是她应该有的追求和贡献,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师范院校建设一流教师教育是她的宿命和应有追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国必先强师,教师对国家民族及其教育发展有特别重要地位。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需要一流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一切一流教育之源。教师教育必须成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之一。”[3]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不可能有一流的人才,当然也不可能有一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国家建设一流学科要特别重视教师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4]师范院校建设一流学科必须首先建设一流教师教育。任何一流都有明确目标和可测标准,但任何一流也都是相对的。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科都要建设成世界一流是不可能的,但不同学校和学科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把建设成国家一流和地区一流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也是学校和学科发展应有的追求和贡献。
(二)师范院校建设一流教师教育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扬长避短是人的明智选择,甚至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扬短避长、朝三暮四是失败的根源。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素质及其形成、学习和工作特点、评价标准和方法在作为普通公民意义上是相同的,在作为专业人员的普遍要求意义上也是相同的,但作为专业人员的具体要求是很不一样的。优秀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虽然有人质疑教育学和教师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学和教师教育也要不断发展、创新和科学化,但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在借鉴古今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在世界上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反映客观规律的丰富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985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使得教师教育的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教育教学及其研究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这些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和坚实基础既对以前的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教育实践发挥了重要指导、引领作用,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教育实践发挥重要指导、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师范院校长期积累形成的鲜明特色和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是建设一流教育学学科、教师教育学科和一流师范院校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师范院校应该重视扬长避短,首先建设好一流教育学学科、教师教育学科,如果扬短避长,放弃教育学和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连一流教育学和教师教育都建设不好,还想建设其他一流学科,以为建设其他一流学科容易,这不仅是对其他学科的不尊重,也是缺乏自信甚至是自不量力。国家需要许多一流教师教育,需要支持更多师范院校建成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因为教师教育学科比其他学科更难建成一流学科。目前中国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与世界一流还有很大差距、距离还很远,能够进入一流大学建设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学科寥寥无几,那国家和师范院校更应下大力气建设而不是因此放弃一流教师教育建设。
(三)师范院校建设一流教师教育是社会的广泛和永恒的教育需要。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宇宙在不断变化,地球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在不断发展、人在不断发展、儿童在不断发展,但在思维可关涉的范围内,宇宙再怎么变本质还是宇宙,地球再怎么变本质还是地球,社会再怎么发展变化本质还是社会,教育再怎么发展变化本质还是教育,人再怎么发展变化本质还是人,儿童和青少年再怎么发展变化儿童和青少年将永远存在。儿童由量变到质变变成成人,成人还会有幼儿、儿童和青少年。亿万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优质教育,千万教师的发展需要优质教师教育,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实现教育公平目标需要优质教育和教师。虽然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和教育具有多样化途径和形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主学习对人的发展都有同样重要作用,但社会和个人永远需要教育,教育是人的永恒需要,教育、教师或教育者和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将永远存在,追求一流也是教师教育的永恒目标。
(四)师范院校建设一流教师教育也是效益最大的投资,一本万利的事业。教育具有长效性,虽然教育的结果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教育的结果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不是直接经济收益,但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靠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根源在于教育,在于课堂。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教师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鸡,类似于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教育和教师教育投入和投资比其他物质甚至科技投入和投资是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长久性和具有更大的收益的投入和投资,是一本万利的投入和投资。
教师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和有标准的实践活动,教师教育既有终极目的和标准,也有过程、内容和方式目的和标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标准是综合的,是培养合格、优秀、卓越或一流的教师。这个终极的综合目的和标准必须体现或落实于教师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内容和方式。
(一)培养优秀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标准。教师教育的首要或最高目标是培养合格、优秀、卓越或一流的教师,绝不是科研成果。每个人取得成绩时除了感谢父母,就是感谢老师,虽然个人的成长、优秀教师的培养和成长需要许多教育和学习过程、环节,不是某所学校和某位老师的成绩,但无论如何都是教育的成就。国外、境外许多大学的简介首先是介绍培养的人才或著名毕业生、校友,然后才是其他。我国大学的简介大都首先是介绍博士点、科研成果,最多介绍著名专家,很少介绍学生成就。这与教育和大学精神格格不入。相比中学小学,大学培养人的指标容易确定,成就容易评价。一流大学建设和评价必须把培养人的成就作为首要目标和标准。
(二)一流的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教师。大学教师除了要有良好品德、渊博学识和丰富科学研究成果外,也必须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根据美国的经验,卓越的教学需要实践来实现。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教学因学习和发展而来,教师培养是基础性的、正规性的和计划性的。在某一专业获取的大学学位就可以获准在课堂工作并成功教学的想法是不可接受的,也与教师的专业身份不符。”[5]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教学科研能力强、既能做好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工作,又有丰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双师型”教师,一流大学,特别是一流师范院校不允许存只重科研轻视教学、教研和只重教学、教研轻视科研的教师。
(三)一流的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教材。大学有三大功能,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组织,但首先是教育教学组织。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既要有科学文化的传承,也应反映科学文化发展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的综合体现。一部好教材对青少年儿童乃至社会的影响绝不亚于一部好专著的影响,远大于一部一般专著的影响,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建设必须消除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成果、重专著轻教材的严重倾向。
(四)一流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教学。结果是过程的必然反映,目标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但它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教育的对象是人,是青少年儿童,教育人很难试验或实验,不能失败了重来,因此,教育必须消除重结果轻过程的理念和评价。教学过程、环节很难量化和直观评价,既是良心活,也是价值观。网上广传的耶鲁大学校长“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许多名师大家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都认为,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而言更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式,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学生,把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品德。一流教育、教师和教师教育不仅必须重视为何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研究和实践,还要重视知识的文化价值,避免有知识无文化的应试教育,努力把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6]甚至应努力学会和尽量做好像以前的不少文盲祖辈、父辈能很好教育子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坚毅创新精神、强大创新能力和丰硕创新成果的国家栋梁之材那样的“无知识教育”或“无知教师”的文化教育。[6]
(五)一流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教育研究。大学的研究有许多层面,既有教学研究,也有科学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和实证研究;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既有对教材教学的研究,也有对学生教师的研究等。大家普遍认为,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如是说,教师教育也应该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一流教师教育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也应该既有科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也有艺术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一流教师教育的组织机构也应该是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不应该只是教育科学学院;一流教师也应该是既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良好人文、艺术素养的教师,没有良好科学和人文、艺术素养的教师很难做好教育教学及其研究;一流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也应该既是科学研究,也是人文和艺术研究,一流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也应该既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也是人文和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此外,一流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教育教学和科研设施,在社会信息化、学习社会化和交流全球化的时代,教师教育必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现代化教育和学习设施。
(一)高举教师教育旗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方向,医治“色盲病”“散光眼”,不做“双面人”。教师教育不仅是师范院校的特色、优势,也是她的职责和方向,师范院校应该始终高举教师教育旗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方向。不怕有一百个不感兴趣就怕没有一个感兴趣,做人做事应该认准目标,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尽职尽责,不能口是心非、朝三暮四。师范院校学校和学科发展应该以教师教育为核心和终极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基础好、潜力大、有利于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投入不是扶贫投入,必须尽力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千校一面和全面发展全面平庸,扶持落后更加平庸的结果。综合大学没有办好师范教育的兴趣和精力,撤销教育学院是明智选择。师范院校发展也要改变“双面人”状态,用足用活国家用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投资,消除口头上文件中重视实际上轻视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以教师教育名义争取经费,实际上淡化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把国家用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投资用于综合化建设的吃里扒外甚至吃谁的饭砸谁的锅的现象。
(二)取大义,舍小利,与国家民族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医治“红眼病”,摒弃商人做派。国家的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和形成一流科学创新成果,但其具体过程和方式不仅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问题,也是学校和学科选择、布局、调整及其经费投入、利益调整问题。其实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也有为学校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大利益的问题。包括学校在内的任何组织的发展不能不顾组织本身及其个人的利益,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政策、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策略都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利益观,要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出发,看待、引导和促进学校和学科发展,绝不能形成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做派,见钱眼开,急功近利,不顾社会效益、国家民族长远利益,更不能像不法之商一样见小利而忘大义。
(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中心,协同发展教师教育,消除“独眼龙”的发展措施和评价。学科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综合,但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是关键,缺少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就很难聚集教师队伍,也就谈不上教学和科研。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个中心并不必然矛盾,师范院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必须以培养高质量教师为根本追求,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为龙头,平衡促进教师教育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发展,坚守以教师教育为主的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坚决制止走极端的“独眼龙”发展、管理措施与评价和重视一般学科的学科建设轻视教师教育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偏光眼”倾向。
(四)聚力凝神,继承创新,排除万难,强力推进,医治近视病,克服畏惧心理。任何卓有成就的学校和学科的发展都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有追求、有水平、有声誉的专家推动的结果。纵观国内外大学发展,哪所学校老专家越多哪所学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水平就越高,哪个学科老专家越多哪个学科年轻人发展得也就越好。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不像割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既永远新鲜,也永远长不高。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有挑战和机遇,提升学校和学科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学校领导和学者专家能否坚守长远目标、规划和定力,排除万难,强力推进,“见利就上见难就让”的近视眼病和畏惧心理、机会主义心态不可能把学校和学科发展推向高水平。
(五)深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一线研究问题,积极促进和投身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避免只看上不看下的“白眼病”。教师教育必须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大学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亲身体会了解、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师范院校应加强教育学科与教师教育的联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和教学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多层面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和学校组织机构设置体系,借鉴以前的中等师范
教育的经验,“重建师范教育”,[8]重视中小学教师和学前幼儿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养成,在重视学历教育和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学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