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春
(城固县林业工作站,陕西 城固 7232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山区交通不便和偏远的农户通过外出务工、移民搬迁等途径搬离原居住区,大量耕地闲置,为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地资源。但这些地区交通不便,虽然近年来乡村道路建设大大提高了乡村交通环境,但大部分种植地块分散,致使制约经济林产业建设发展的交通问题仍然存在。
山区平地少,坡地多,而且因坡度原因多数地块土层薄、肥力差。此外,山区地块除极少部分有灌溉条件外,多数都依赖自然降雨,靠天吃饭,综合立地条件差。
农村经济建设落后,发展模式单一,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山区乡村尤其严重。留守人员中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田地多以50岁左右老人经营,劳动力缺乏。
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年倾向于外出打工,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老年人虽然具备丰富的种田经验,但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力相对较差,对农业生产有心无力,在经济林建设管理技术水平上跟不上要求。
笔者自1998年工作以来,大致统计了参与陕西省城固县推广建设的项目,有茱萸、杜仲、银杏、板栗、核桃、油荼、厚朴、黄连木及楠竹等十多种,基本一年种植一种,但真正留存下来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屈指可数。在项目品种选择上,基本是上一年什么价格高发展什么,缺少有效的市场调查、项目管理及长远规划。
一是由于山区镇村外出打工人群的离开,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造成劳动力缺乏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加之多年来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视,基本每年都有经济林产业发展项目,以政府补贴为主,鼓励农户发展经济林产业,使部分农户对政府有了依赖心理,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林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各种产业项目,然后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户发展。而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群体的农户,并没有成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加之政府组织项目的时效性,一般都要求在一两年内完成规划任务,其与农户散漫的工作态度形成冲突,致使项目要么不能按时完成,造成种苗浪费,要么为了赶时间,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
经济林的建设主要还是要落脚到“经济”二字。首先,产品要符合市场需求,并且其项目最好能够长期运作,不能随意更换,以免浪费资源;其次,要有产品产出,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最后,扶植产业发展领头羊,促进经济林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
产业项目的选择要符合市场需求,并且要有前瞻性,如陕西省城固县核桃、板栗等干果类的发展一直较稳定。另外,对于山区产业发展,交通、立地条件等自然环境均不能和平川区相比,所以要发挥自身优势,如结合山区病虫少、施肥不便等特点发展有机产业,提高产品品质。
充分利用本地科研机构、院校及农业、林业部门优势,有计划地分区域培养一批示范户、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专家+技术员+示范户”的技术传授渠道和推广形式,使农户有技术示范指导、有询问学习渠道,从而加快、加强对现有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在品种选择上,不要一味追求挂果早、产量大、品质高。目前,密植对农户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力需求都很高,而山区的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劳动力缺乏等环境条件决定了还达不到精细化种植管理模式,且成本太高。所以,在品种选择上,建议选择本土树种,适当放大栽植密度,挂果期可延后,以提高单产弥补稀植产量上的下降。在管理技术上,可适当粗放式经营,以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量。在产业发展地块上,也尽量选择交通相对便利,集中连片,以节省运输成本。
产业化发展应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户自主发展,政府在宣传推广、技术支持、优良种苗组织和产业补助等方面进行扶助。以农户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虽没有以政府为主体的规模大、发展快,但可充分调动农户的主动性,进而保证栽植、管护质量,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鼓励农户或商家自己成立产销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相互提供信息服务,在交通集散地及各区域分布的中心点建立收购站点,以缩短各农户运输距离,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在龙头企业上,要提倡“走出去、领进来”,引进扶持有实力、有渠道、有市场的优势企业,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和本地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此外,应建设深加工企业,以提高商品附加值,增加效益,同时也能调节市场,降低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