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研究

2018-02-12 15:47高跃丛倩茹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马克思

高跃,丛倩茹

(1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2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 本溪 117000)

实践教学以科学为基石,理论依据客观、严谨,而实践本身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它属于认识论范畴,同时马克思关于实践的阐释、教育与劳动实践等一系列理论都是实践教学的立论依据。思政课紧要目的是引领大学生从全局的视角下去把握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去改造主观世界,以获取自身思想和理论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贯彻实践观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的本义就需要我们把它放置于马克思的认识论当中去解读,这样才能清楚分析课程内容与其相应实践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更好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理性分析表达出来,引领大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从理论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立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界定为:依据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结合课堂理论,教师为主体,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目标在于整体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的宗旨就是使大学生正视课堂讲授内容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理解内容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课程实质的把握,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认清授课内容反映出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课程内容外化,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实践教学本身与课程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思政课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以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只是简单地从教学场所的角度去划分,忽视了教学内容这一根本标准,过度强调教学场所点,不仅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内涵,还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不利于大学生多路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其次,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同时有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占主导地位,决定着实践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而受教育者也必须主动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理解理论,并将理论知识升华。“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从马克思的思想角度出发,思政课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其中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单凭受教育者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教育者要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内容,引导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去思考和感悟,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论的形成发展,主动去参与实践、升华认识,更好地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性

实践的基本含义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是流于表面的实践活动,它是有着鲜明的特性存在的。

1.教育性。实践教学本身有其独特的要求和选择,决定因素在于实践活动是否具有教育价值,能否使受教育者在理论层面上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实践”、“怎样实践”以及“实践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实践活动的教育性体现在该活动是否在引导受教育者的过程中发挥出了作用。“人”是活动的主体,以生命载体的形式存在着,实践活动的宗旨即引导受教育者“学会生活”,追求个体物质需要的满足,以达到追求崇高的德行为目标。由此可见,物质的满足是人性的基础,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教育性的体现。[2]

2.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而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历史的、社会的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性指受教育者主动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参与实践活动,在体验中认清、把握并改变一定的社会关系,追寻探究思政终极价值。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开始有了相互关系,人开始同客观世界区别开来,人成为了主体,赋予了人以主体性、社会性,人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环境中,去认识世界、乃至改变世界。我们应当遵循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从社会关系出发,把握实践的特性,把受教育者的实践放置于社会大背景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探寻其本质。[3]

3.管理性。实践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不论是规划、安排,还是过程、反馈,这些都要求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严格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在整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校充当了实践教学的统筹者这一角色,思政课教师承担了实践活动执行者的角色,学校不仅要有良好的全局意识、整体意识,还要能够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纳入到教学大纲中,能够从整体角度去规划、设计,按照不同的标准制定考核体系。最近几年很多高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上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却都不甚理想。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到大纲当中,建立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严格区分,做到权责明确,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合作,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

1.导向作用。马克思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思政课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从整个过程来说,不论是活动策划、过程开展、方法运用,这所有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是它们之间的默契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即用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去武装当代大学生。在这一重要的过程中,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容展现出来的理论,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建设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通过实践教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向思政理论体系,推动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发展,教学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2.提升作用。思政课一方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关注实践活动的践行,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理论武装同实践育人的统一,实践教学的践行使理论范围得以延伸,更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理论资源,而且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还能提升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获得了认清社会现实情况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感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汲取社会进步历程中的营养,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将行为准则融入到现实生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实现知行统一,促进社会角色的转变,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向提升,完成社会化进程。

3.终极关怀。实践教学促使受教育者在投身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思想,提高道德品质,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就好比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提到的“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4]实践教学保证了受教育者的良好道德品质,不仅仅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能力,还使人从内在尺度上去把握现实世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活动本身是向善的,是思想道德的对象化,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创造外部世界,这样的世界是美好的、和谐的,人在这样一个活动中能够获得满足、获得幸福,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受教育者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地完善自身。在实践育人活动中,不仅营造了文化氛围,同时还能促进校风、学风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多元文化视域下,以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涵育大学生良好人格品性,切实达到德才兼备的成长目标。

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存问题及提升路径

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效很大,但仍存在着一些症结的问题,束缚和羁绊了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实践教学现存问题需要立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从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之间关系、机制等要素所构成的矛盾关系中探寻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种“自觉能动性”,这种自觉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受教者的主体性,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需要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来看待,把他们当做被改造的对象来教育。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在对象性关系、活动中确证的。实践教学的提升与否,主要取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融合,而着眼于当前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教育者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很难实现与受教育者间的平等对话,实践教学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理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立起平等互动关系,才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得以有效进行。[5]

思政课实践教学旨要回归其本真状态,立足于当下重大问题,关注和解答现实,以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作为终极目标。努力探求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途径,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提供新思维、新模式,增强思政课对受教育者的魅力,使思政课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育者是否具有主动性,关系着是否能够将实践教学的进程予以推进,是否能够把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是否能够与受教育者建立“主体间性”关系,这一切都表明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于教育者所具有的实践教学能力。教育者要成为“真正的实践者”,成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施教主体。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大学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建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解、最复杂的课题。实践教学正是以实践为师,提高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实现从他们的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的转化,这种实践活动能够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形成受教育者对社会现实的直观认识,升华实践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马克思
马克思像
品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